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永久变形或断裂)的能力,是衡量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指标。按载荷的作用形式不同可分为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剪切强度、扭转强度等几种。载荷的作用形式不同,金属强度的判据不同。拉伸强度的判据应用最普遍、测试方法最简单,通常采用拉伸试验法,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
1.强度判据
常用的强度判据有屈服点和抗拉强度。
1)屈服点和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试样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以σS表示,单位为MPa。
σS=FS/A0
式中 FS——材料屈服时的拉伸力,单位为N;
A0——试样拉伸前d0处横截面积,单位为mm2。
屈服点是具有屈服现象的材料特有的强度指标。除退火或热轧的低碳钢和中碳钢等少数合金有屈服点外,大多数合金都没有屈服现象,因此提出“规定残余伸长应力”作为相应的强度指标。国家标准规定:当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作为规定残余伸长应力σr。表示此应力的符号应附以角标说明,例如σr0.2表示规定残余伸长率为0.2%时的应力。
σr=Fr/A0
式中 Fr——产生规定伸长时的拉力,单位为N。
2)抗拉强度。拉伸过程中最大力Fb所对应的应力称为抗拉强度,以σb表示。
σb=Fb/A0
抗拉强度的物理意义是表征材料对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表征材料在拉伸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它是设计和选材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工程技术上的主要强度指标。(www.xing528.com)
2.塑性判据
塑性是金属材料在载荷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永久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
常用的塑性判据是材料断裂时最大相对塑性变形,有拉伸时的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1)断后伸长率。试样拉断后,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称为断后伸长率,以δ表示。
δ=(L1-L0)/L0×100%
式中 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单位为mm;
L0——试样原始标距,单位为mm。
2)断面收缩率。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缩率,以Ψ表示。
Ψ=(A0-A1)/A0×100%
式中 A0——试样原始截面积,单位为mm2;
A1——试样断裂后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积,单位为mm2。
δ和Ψ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反之,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差,脆性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