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运行与操作中,学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14235”模式时刻把打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底色放在首位,时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之所以打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底色,主要缘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魅力、“青马工程”的宗旨、高校的使命和担当。
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和境界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事关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事关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事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社会主义500年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因此“青马工程”的宗旨就是“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时刻打亮马克思主义的底色,这一宗旨才能真正落实。(www.xing528.com)
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等学校的使命和担当。《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要始终打亮马克思主义者的底色。
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如何打亮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呢?学校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行、经典涵养、问题导向。第一,教师先行是前提。要想把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培养成为“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广阔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师必须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教师先行中,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研究,要求专业课教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马、言马、用马”的浓厚氛围。第二,经典涵养是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体现了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经典著作,与伟人“对话”和“交心”,深入了解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基本原理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细心体悟他们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第三,问题导向是关键。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