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解析

儒家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解析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人格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在进行原因剖析之前,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思想做简要介绍。儒家人格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儒家对于人格外在的形貌体态和仪容风范也相当重视,将其视为内在“仁”的表征。儒家人格思想认为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内在的修身养性和外在的躬行践履。

儒家人格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解析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人格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在进行原因剖析之前,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思想做简要介绍。[2]

儒家人格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格的分类、人格的构成、人格实现的途径三个方面。

人格的分类。按照“仁德”的实现程度,儒家人格分为圣人人格、贤人人格、君子人格、节烈人格、小人人格五个等级。圣人人格是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圣人,百世之师”(《孟子·尽心》),“圣人者,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解蔽》)。这种人格是很难达到的,孔子被弟子视为“圣人”,但是他自己并不赞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即使他所一直颂扬的尧舜,在他看来也未必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所以圣人人格是儒家人格中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为人典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境界。贤人人格虽然比圣人人格在“仁德”上的要求降低了一些,但也指向现实中道德和知识的高度完善者,想要达到也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们时常将“圣贤”放在一起说。君子人格弥补了圣人人格和贤人人格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是儒家提出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人格状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节烈人格指可以为“仁德”“道义”献身的人,比如“杀身成仁”“节义双全”“赴义死难”等,这些人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去成全“道”“礼”。小人人格就是对于“仁德”不遵从的人,这些人没有仁义之心,没有礼义廉耻,摒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价值。(www.xing528.com)

人格的构成。儒家人格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的构件。孔子提出了的仁、知、勇,“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人的道德力量谓之“仁”,它是儒家人格思想的基础;人的智慧力量谓之“知”,是儒家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的意志力量谓之“勇”,是儒家人格思想的精神动源。其中儒家从“仁”也就是从道德层面来评价人物成为最重要的标准。《礼记·儒行》曾为理想人格提出16种特质:自立、容貌、备豫、近人、刚毅、守义、为仕、忧思、宽裕、举贤授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高教、尊让,莫不以修身立己为本,每一特质都与德行有关。[3]人格的纲领。“道义”是在儒家的人格内容中起纲领性作用的重要要素,它也很好地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儒家把“悟道”“行道”作为其至善人格的标志。“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说明,儒家将道义价值放在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人格的仪态。儒家对于人格外在的形貌体态和仪容风范也相当重视,将其视为内在“仁”的表征。无论是圣人人格还是君子人格,不光要品德高尚,而且从体貌到行为,都要方正。“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这是孔子对于人格仪态的看重,一个真正的儒学大师也是仪表端正,“头戴方巾,脚踏方鞋,峨冠博带,方步而行”。形态方正之外,儒家也强调性格气质的敦厚温柔,心口如一,反对言语的浮华轻佻。

人格的实现途径。儒家人格思想认为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内在的修身养性和外在的躬行践履。内在的修身养性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意味着要把道德根植于心,将人格完善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内圣”;外在的躬行践履是在修身养性技术至上,人格完善的行为阶段,它通过实际行动,将自身在修身养性阶段所完善的修养气质和觉悟贯彻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之中,用于“爱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外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