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师的要求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师的要求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成功实施“问题引导”教学,需要树立良好的、科学的教学观,对“问题引导”营造适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氛围。这既不利于“问题引导”教学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教学中,出现错误的答案是相当平常的事,学生通过尝试成功和错误,不但可以积累经验与教训,而且可以发现规律,并帮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师的要求

教师成功实施“问题引导”教学,需要树立良好的、科学的教学观,对“问题引导”营造适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氛围。

心理学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所谓心理安全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满足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条件的人,才能够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己的存在,无须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考、教师积极参与,在问题情境中,教师不是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地同学生一起思考、讨论。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畏难发愁的不良情绪和茫然失措的思维状况,增添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

宽容错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危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宽容精神。过分苛求学生的成功率,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没有把握的事不敢说,不敢做。这既不利于“问题引导”教学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教学中,出现错误的答案是相当平常的事,学生通过尝试成功和错误,不但可以积累经验与教训,而且可以发现规律,并帮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不要过多“控制“学生,长久以来,教师将“指导”、“控制”学生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学生控制过多所带来的学生疏于思考、拒绝创造的后果。教师要从热心于指导学生的“指导者”形象转换为观察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角色或参与学生讨论的“参与者”角色,教师应该宁可放弃自己的权威形象而换来学生的大量意见和自由创造。教师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答案,甚至不要过早地为学生设计问题。

善待异议,“问题引导”教学中,学生触景生情、突发奇想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如何对待,这些智慧的火花呢?是哄堂大笑,是嗤之以鼻,是不屑一顾,还是慎重考虑?对于学生的想象、幻想,教师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善于引导启发,保护支持,评价时宣留有余地,鼓励他们课余继续探讨。(www.xing528.com)

注重创新,“问题引导”教学的主旨是通过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学生在“问题引导”教学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教师在课堂上还应积极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课堂能否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调控课堂,善待学生,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同时借鉴成功教育的经验。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面激励和呵护,每个教师都应赏识自己的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课堂问题教学中浇灌出智慧之花。

“问题引导”教学最大作用是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无论是良构问题还是非良构问题,它们之间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不可能在教学中截然分开。提出和解决非良构问题需要以良构问题做铺垫和中介;而良构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助于解决非良构问题,增强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一个高明的教师一定会将两者交互使用,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两只轮子”同时和谐运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