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学生,要使其在将来的设计道路中可持续发展,教师讲授的知识、技巧在课堂上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PBL教学法强调的是从以“教”为重点,转移到以“学”为重点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每遇到一个问题,教师要作为一个旁听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第一手资料,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BL教学法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根据问题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新问题之后,再去了解、收集、分析,这样对问题会有新的认识:艺术设计类课程都是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实战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多参加设计竞赛或社会征集活动,及时了解专业的前沿信息和社会的需要,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效果。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体现在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设计思维及潜在个性的引导和培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情感和价值观,引导、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设计法则的同时尽量发挥创造力。艺术设计教学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凭借灵感、直觉、形象思维等方式,凭借多种媒体材料与工具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造。同一个主题可以有不问的构思,同一个构思可以有不同的方案,同一个方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4.其他能力的培养
今天的一切产业、科研都在追求“以人为本”的主题。教育也是如此。PBL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以往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而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教师面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拓宽知识面,以便充分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这也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PBL教学法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各种必要的能力,使学生在大学阶段锻炼成真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大纲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教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尤其要为职业技能的形成莫定理论基础;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职业化及具有批判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处理,并使问题由易到难阶梯式分布,做到问题内容综合化、问题意识多元化、问题解决形式多样化;三是难备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资源,特别是典型问题的迁移与运用、同类文献的阅读与分析、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等,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提供载体。
(一)优化情境创设,激发问题意识
根据“问题引导”教学的基本原理,下面详细论述“问题引导”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材处理生活化设计,丰自学生感性认识
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这些问题具有生活性和连贯性,一环接一环,环环相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要在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敢于加工和活化处理教学内容,通过增补、删减、移动、调换,使原教材出现新的结构、新的面貌。
2.梯度设计问题,深化探究过程
要设计一些针对性强、难度较小的“问题”作铺垫,把繁琐的知识点化解成一个个难度小的“问题”,低起点、小步子、多台阶呈现比较复杂的问题,降低教学“坡度”。小“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并且整个过程简洁轻快,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3.适时追问,拓展与加深问题理解
课堂上,师生交往艺术最常见的方式是追问,追问是“问题引导”教学中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追问要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引导学生把低水平的问题向高水平转化,并且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从内容的概括到方法的掌握,均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师要在深刻发掘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多角度、多变式,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问题,并适时追问,以拓宽学生思维,使“问题”逐渐升华。通过设疑、质疑、释疑、追问,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多种思维训练。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许多隐性知识、阶段性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纯粹讲解所能接受的,往往要通过思索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多角度、多变式的具体,形象的“问题”中得到启发,在解决“问题”中予以掌握,并加深印象。
4.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比较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学习策略。它在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集体力量,使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唤醒并增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当然,如何使学生愉快、轻松、自主、全身心地投入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中去,体验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过程,教师的宏观调控显得特别重要,方法也可多种多样:
(1)制造竞争氛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www.xing528.com)
学生的思维也有一个“热身”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抢答,缩短思考与领悟时间,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和提高,并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适当鼓励与奖励
自我激励果然是学生内驱力的一种重要因素,但教师的当堂激励、奖励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使学习成为自主的快乐的事情。
(3)学生集体中成员的行为、动机、情感、意向等具有互相暗示、启发、影响作用,会使课堂产生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效应”,因此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与班级有无学科带头人有关。“一石掀起千层浪”,教师要常常有意无意地培养、树立榜样,形成同学之间的一种良性竞争。
(4)以小见大,内化问题解决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井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一些课堂上尝试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能力要求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付诸行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已经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知识),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形成方法),使之懂得“用在哪里”和“怎样用”,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掌握技巧)
(二)尊重个性思维,提升质疑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他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掌握知识多少的迥异、思维训练程度和方法存在差别,其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会有各自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思维品质的多样性,使思维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思索、求答的亲自体验、探索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广闹性。通过实践活动,使问题过程行为化,创造出一种学生敢想、敢说的开放型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胆、才、学、识,锻炼他们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第二,向班级提供问题,以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第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要求同学之间相互解释问题;第四,给出情景,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或由另一学生回答;或学生设计问题,然后教师加以分析、调整;第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图解或提纲式演示;第六,课后留一些难度适中的辅助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问题解答或事先给出一些结构不良的问题,学生提纲式作答。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个性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思路、方法及思维模式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而相对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思维的严谨性、续密性、条理性、准确性虽然得到增强,但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和主体意识却遭到压抑,阻碍了“顿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激活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使思维过程过于模式化,使本来应该丰富、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趋向划一。在中等职校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塑造个性化思维品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问题设置的开放性
即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题干”必须留有可供学生思考的余地,以利于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或答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还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问题形成、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调动教学主体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转变。
2.问题探究过程和解决方法的开放性
即教师在和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包括对问题产生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可能出现的集中答案等)抛出,而应让学生首先对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思路、方法和答案。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些思路、方法和答案中,有的正是教师所没有想到的。而这些教师没有想到的思路、方法和答案等,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进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3.问题结果的开放性
即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结论……哪怕这些结论与教师的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应该鼓励那些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白阅其说的看法。问题结果的开放性是以教学的民主化和开放性为基础的,是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和非逻辑思考方法(为主)的必然结果,又是思维独创性的力量之源。反过来它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使思维品质更具有个性化。
(三)鼓励假设与猜想,引导知识整合
猜想和假设是求得新知、敢于创新的重要条件。在“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哪怕这种猜想和假设是错误的,也要鼓励,并帮助学生运用和整合已有知识,对猜想和假设的问题进行验证和考证。这对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尤为重要,这是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