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PBL教学模式: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的情境创设

PBL教学模式: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而产生问题,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因此,在“问题引导”教学中,可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PBL教学模式:艺术设计高校教学的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正是学生以现有知识和经验难以理解和认识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冲突。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而产生问题,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活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的优化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出启发式的有效问题,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问,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呢?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提示知识的发生、发生、发展的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让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充分调动学习各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活动,引导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事物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在进行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有充分的智力发展。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学生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利用各种模型、直观图形、实验操作及多媒体运用等手段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业基础和认知结构等实际以及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形象化情境,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使学生在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学习。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习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基本规律。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因此,在“问题引导”教学中,可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先仔细分析一下学生头脑中与此相关联的熟悉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出发,利用知识迁移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掌握新的内容,使他们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三)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轻松学习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是指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使学生易于接受,能顺利地进入情境,积极主动地追寻知识的真谙,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加以分析,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过于陌生的、信息量大而预备知识过多的情境,可在情境设置时做一点适当的铺垫或点拨。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设置的“阶梯式”问题情境还需要有新意,即一个精彩的问题情境,应该有一个新的要求,要富有研讨性,有利于强化思维训练,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使之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境之中,才会“思如泉涌”,真正起到拓宽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轻松学习的效果。通过设置坡度舒缓的“阶梯式”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接受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又使学生产生愉悦情绪,化解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对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应用与实践(www.xing528.com)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或许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并不一定很浓,但当学生明确懂得这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可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学习、且必须学会,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五)创设多元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最可贵、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它是创造力的核心,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以开放型问题(非良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又要打破教材中所涉及的命题大都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去判断、推理、证明这一常规模式,设计一些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如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有助于强化生活体验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展示学生自身水平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寻,从而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使一些后进生通过独立思考,也能做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对开放型问题(非良构问题)的探索中,思维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线索,用置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合作,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也促进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提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使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起他们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所学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第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难易度。问题的设计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之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第三,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问题的坡度(或梯度)。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人们的思维同样按这一规律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把问题设计的有一定的过渡性、衔接性和梯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又不能使学生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维,更不能将学生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这就要求设计问题不能全是唯一答案的,尽量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第五,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具有延伸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思考当前应当解决的问题,同时更应有与当前问题有关,可供学生自己回味,即要思考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的继续学习与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