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是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当代的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艺术设计与此相适应,同样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首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力争引导这种发展和进步,走在发展的前列,因此,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创设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艺术设计教育的传统观念。首先充分认识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个性: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如前所述,艺术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它涉及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人文和社会学科诸多领域。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从真正认识艺术设计本身开始;明确艺术设计不是美术,也不是科学技术,更不等同于画效果图和制作模型。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真正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之中。
二是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专业划分过细、各自孤立、以专业方向设系的现状,在艺术设计这一学科范围内,教学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广泛地学习所有与设计有关的课程,从基础的素描、色彩、字体设计、构成训练到专业设计中的服装、平面、产品、室内外环境等专业课程,以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相关课程,在四年级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某一门类如平面设计或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
1998年,国家教委对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合并精简了大约一半的专业设置,以前分设的设计各专业合并成一个艺术设计专业,这是宽口径教学、强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有的院校却把这一举措当作可以设置更多专业的有利途径,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举措对于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三是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来落实和完成。从课程设置上看,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四大块。造型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塑造、工艺等的基础训练,这类课程以训练相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为主,在有的院校,素描以“结构素描为主,强调对结构的分析与表现,实际上它与绘画专业素描训练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绘画专业的素描也要求表现和理解结构,不同的是设计专业的结构素描除人物外还有一些器物、工具一类的物品。西方一些设计院校,造型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有的甚至没有这类课程。造型基础的训练,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评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其设计的表达和所达到的审美层面是有相当差距的,问题是这种基础训练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达上下功夫,尽量避免陷入转移摸写、模仿表现的怪圈。
设计基础,包括传统图案、“三大构成(平面、立体、色彩)、字体、设计表现、模型制作等内容,其训练目的,一是学习设计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设计的基础训练认识和理解设计的相关领域,如对材料、工艺、制作技法、空间、形态、色彩诸方面的认识,为创意设计打好基础。在一些院系,有的将“三大构成”一类的设计基础课二。摆到了主体的位置:以为教好了三大构成就教好了设计,使学生过分关注于构成形式的表达,而忘记了构成训练的真正目的,在设计基础的课程中,电脑成为重要的设计工具和教学工具,字体设计,设计表达这些课程的教学已具备了新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说电脑工具已可以取代这类课程的传统训练方式:但进行必要的手工训练仍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过去是分专业招生、办学。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以及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言,必须打破这种专业界限;把细分的专业统一起来,在艺术设计这一大的学科范围内:进行包括不同专业方向在内的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经过了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训练,毕业创作时可以任意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毕业设计。(www.xing528.com)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是:在第一学年的共同课程中,除中文、外语外;设置有设计构思、设计传达、视觉化技巧、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课程包括时装试验剪裁、时装表现方法、视觉传达、电子影像介绍、材料技术,工业设计、形式艺术和设计语义学、建筑构造等课程。第二学年的共同课是设计课程、商业设计等;专业课除服装类的课程如时装环境变化、时尚潮流分析与时装心理学外,还有交流策略、编辑设计、广告、计算机绘画、交互式多媒体、实用艺术与ID语言学、ID过程与方法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开发工艺、可持续性材料和工艺、建筑结构与构造、灯光等课程,同时设置了相应的20门选修课:如时装印画作品,印刷、动画、工作室摄影、摄影映象与文字命令、产品包装设计、文化研究、消费空间、中国文化与设计、社会学与设计、当代艺术与设计、哲学与设计、调查方法与设计等。第三学年的共同课和专业课涉及高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产品设计策略、时装经济与市场、设计展览、三维动画、产品展示设计、信息设计、设计与快速成型、环境评估、灯光设计,商业设计一应用策略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明确的目的: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必修课程分为五部分:设计基础、设计研究、专业课程,讨论、设计和经济:专业课程的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评论和理论: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学这些课程:如服装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设计思路,并获得心理学和大众传播等方面的知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有广告设计、企业设计、图像信息学、多媒体和以时间为基础的学习、展览和环境图画、展示和电子图像等九个重点,讲授这门课程需要的知识有:图形设计历史、视觉语言、印刷媒体、摄影、电脑、视频和动画、三维立体设计学、排版文案、市场策略、商业和专业活动、设计管理、法律和伦理学、环境问题和大众传媒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学院提出的评估标准,;共10个方面:1.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接受和选择课题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2.多学科,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程度;3.社会责任心,学生对设计师以及设计的社会责任的认识;4.综合能力;5.推理与调查能力;6.美学判断力;7.对信息的组织与分析能力;8.对未来设计的深入思考;9.表达能力,包括速写表观、技术图纸、运用理论和学术方式对设计观念的表达、设计报告等;10.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的责任心。
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工业设计学科、建筑学科和图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以增强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在我们的设计教学中,理论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课程应占有较大比例,美国洛杉矶设计设计中心学院的理论课程大约占一半;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课程设置中也有不少的理论课程,如上述的设计评论和理论方法课程,理论课程不仅包括设计史论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而应包括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这种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研究的高度出发并加以表述的,不是单一的技法传授,而是设计思想和创造思维方法的传授、将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每一门课的具体教学之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教育工作者应仔细研究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和开放式的工作室的专业训练结合起来是当代优秀设计院校的一个特色、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独立性的教学,学生拥有选课、选题、选导师、选专业方向的自由空间:开放式的工作室是活动和流动的,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随时变动,导师和学生是组合的:组合与组合之间是开放的、有机的;而且,有内在的网络;这种网络可以与世界一流的设计中心和设计院校连接,获取最新的资讯和多方面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工作室预示着专业教室和工作室的台二为一,适合培养综合型设计师的需要。诚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未来一瞥中描述的:“一个灵活而开放的设计教室空间反映了一种新的开放式课程,传统的设计专业如平面、环境、工业、摄影和时装设计被统一起来。这单使用的演示屏都被装上厂轮子,而个人用的柜子和桌子可以被折叠与堆起:整个区域被计算机网络划分为网格,每个工作点都拥有一台计算机,作为教学环境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空间可以立即转化为学分制课程教学所需要的那样,它可以是演讲厅,然后是小组讨论会的会场,而后又是个人研究的工作场所。”把不同的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把专业教室和工作室结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生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环境,以鼓励学生对于设计问题、设计项目及其在设计研究中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是教室和工作室二者合一的目的所在。课程设置改革,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落实或具体化,如艺术设计的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评估等,涉及很多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