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日常生活礼仪|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汉族日常生活礼仪|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生活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仪、行为举止礼仪、言辞礼仪、入座礼仪、饮食礼仪、奉茶礼仪等。(一)仪容仪表礼仪仪容仪表简言之即人的容貌及装扮。可见,容貌、服饰必须是以美德为根基的。现代生活中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汉族日常生活礼仪|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日常生活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仪、行为举止礼仪、言辞礼仪、入座礼仪、饮食礼仪、奉茶礼仪等。

(一)仪容仪表礼仪

仪容仪表简言之即人的容貌及装扮。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仪表即人的面部表情与着装打扮。中国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君子的容貌表情总是端庄安详、清明柔和的。荀子曾经对此作过细致的描述,“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弟子之容也”。荀子还指出了君子所不应有的丑容: 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荀子有关神态的分析,即使是在今天,对我们也不乏启发之意。就衣着打扮而言,古人讲究冠正仪整,容颜庄肃。东汉王充曾就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与人的服饰仪容的关系提出“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人以文为基”,认为人的道德水平越高,其文采仪表、服饰装扮就越是焕然严整。基于对衣着仪表的重视,古人对衣冠仪容是否适中得体作了许多详细规定,穿衣要使衣服挺直,结系束捆处都应紧正无偏,上自发髻,下及鞋履,都应加意修整,使之与容仪相称。当然,注重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不等于要求过分地修饰与装扮。“心怀深厚,面露平和,裙衫洁净,何必绸绫。”可见,容貌、服饰必须是以美德为根基的。总之,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自尊、尊人以至于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中国传统道德对仪容仪表的重视仍是今天我们树立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二)行为举止礼仪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向来重视人们的行为举止之礼,主张一举一动都要有式有度。《礼记·曲礼上》规定: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即不要侧着身子听别人讲话,应答不要高声呼喊,眼睛不要流转斜视,不要怠懈迷乱;走路不要趾高气扬,站着不能一脚高一脚低,坐着不要叉开两腿,睡觉不能脸朝下;不要装衬假发,不要随意摘下帽子,干活不能光着身子,夏天不能提起下裳。这主要是从反面规定人们“不应做什么”,就正面规定而言,古人主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

1.站有站相

《礼记·曲礼上》曰,“立必正方,不倾听”。站为静态的动作,应当身体直立,颈项向上抬起,收腹挺胸,两臂自然下垂。这样才能给人一种挺拔笔直、舒展俊美、玉树临风的美感。与之相应,现代的标准站姿要求“站如松”,站姿的基本要求是挺直舒展、线条优美、精神焕发。

2.坐有坐相

《幼仪杂箴》曰,“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仰为骄,俯为减。毋箕以踞,欹以侧。坚静若山乃恒德”。古人的坐姿与现代人不同,人们常席地而坐,即双膝着地,跪坐在脚上,脊背挺直,面容端庄。现代生活中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女士应在站立的姿态上,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来,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腿可以放中间或两边,两腿合并。男士坐的时候膝部可以分开点,但不要超过肩宽,也不能两腿叉开,半躺在椅子里。

3.走有走相

千字文》曰,“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这就是说,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穿戴整齐,如同在朝廷中参拜一样庄重。古人不仅对走姿有讲究,对行走的速度也做了规定: 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走相才不会有失礼之处。《尔雅·释宫》曰: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古代还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三)言辞礼仪

言辞之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是内心德行及是否知礼的体现。(www.xing528.com)

1.谨慎合理

一个真正知礼、有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不应说的时候沉默,做到言辞恰如其分。古人曾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犹射箭,一言既出,箭既离弦,因此说话要慎重,不能轻言妄语。

2.文明有礼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美对调剂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文学作品中,“笑问客从何处来”与“兀得那厮作甚”,不同的用语反映出不同的文明层次。对于言辞之美,《礼记》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中国的语言中有许许多多的敬辞,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常用一些表示客气的用语,如“久仰”“久违”“指教”“包涵”“劳驾”“多谢”“恭喜”“失敬”“雅正”“请安”“再见”等;在表示对人的谦敬时则常用“请问”“赐敬”“光顾”“斧正”“高见”“奉送”“拜会”“恭候”“光临”等,使用这些用语,不仅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而且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与心地。

3.善于称人所长、避人所讳

善称人所长,并非阿谀奉承,而是与人为善的一种表现。与人交往时,言谈妥帖并发自内心地称赞对方,尽量不说刻薄、挖苦、挑剔等有可能刺激或伤害对方的话,这也是一种“分寸”,一种修养与文明。在交际中,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四)入坐礼仪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不可盲目坐错席位。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的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五)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在中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先秦人“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以礼仪至上。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由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举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六)奉茶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之礼。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颂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重: 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也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