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语言、风俗和民间音乐都有较大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在各地形成了大量既有共同民族特征,又有不同演唱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350 个地方剧种,数量之多,在世界戏剧艺术范围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近350 个地方剧种之间不是孤立没有联系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它们基本上分属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和皮簧调五大声腔系统。
(一)昆山腔
清中叶后昆山腔虽然衰落了,但在全国各地仍有许多地方化的余脉,除了苏昆以外,还有湘昆、北昆、永嘉昆等剧种;还有的被其他声腔剧种吸收,成为当地多声腔剧种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在京剧、湘剧、川剧、婺剧等剧种中,昆山腔均占有一定比重。
(二)弋阳腔
弋阳腔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声腔之一。今天许多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如赣剧、湘剧、川剧、徽剧、婺剧、闽剧等,从渊源上来说都发轫于弋阳腔。
(三)柳子腔
柳子腔在明代发源于山东,是在民间俚歌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声腔的特点是以山歌、民谣、小曲为主要唱腔。山东的柳子戏,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安徽的泗州戏等,都属于柳子腔体系。(www.xing528.com)
(四)梆子腔
梆子腔是近代民间戏曲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声腔剧种,它的起源和流变从来都是戏曲研究专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梆子腔起源于明代的西秦腔,因为用枣木梆子伴奏而得名“梆子”。梆子腔在明末清初发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其特点是以梆子为板,音调粗犷激越。因为它率先采用板式变化体,易于掌握,所以清中叶以后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一方面音随地改,另一方面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营养,衍变为各种梆子腔。如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山西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河北的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南阳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等。梆子腔的特点是激越豪放、高亢悲壮,听起来让人有毛发冲冠之感,颇有北曲杂剧的遗风遗韵。有的则成为多声腔剧种的组成部分,如滇剧的丝弦、川剧的弹戏等。
(五)皮簧调
皮簧调于清中叶形成后,逐渐发展出多种以皮簧调为主的剧种,除京剧外,还有汉剧、徽剧、粤剧、桂剧等,构成了一个皮簧腔系。
除了这五大腔系外,近代以来还有许多从民间小戏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这其中又分成两类: 一类是歌舞类型的小戏,多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如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灯戏、彩调戏,北方的秧歌戏等;一类是说唱类型的小戏,大多是由说唱艺术衍变而成,如越剧、沪剧、锡剧、甬剧、苏剧、吕剧、曲剧、吉剧、龙江剧等。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福建莆仙戏、梨园戏,以及闽南奥东的潮剧等,虽流传不广,但因其来源十分古老,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此外,流行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藏戏、僮戏、吹吹腔等也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