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前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的序幕。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类动物形象,包括龙等神异形象。这类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有圆雕,也有浮雕、线刻,有的是独立的雕塑作品,有的则是附加于器物盖或口沿、肩部的装饰物,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形象粗简。人物形象主要有立体的全身像、头像、浮雕人面,以及塑于壶、瓶、罐等容器口部的人头像,以小型作品居多。
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人,已经开始制作泥塑和陶塑。原始陶塑的含义可能是多重的,也是比较模糊的,从而带有某种远古的神秘感,其表现手法真实、朴实、自由、夸张、概括,一点也不雕琢,体现了一种随意美、稚拙美。发现于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一些人头形作品,以捏塑、贴塑和锥刺等手法制作而成,有的还加以彩绘,开始了塑绘相结合的传统,眼、口镂空,造成深色阴影,看上去颇有神采。有些作品已注意到表现男女性别的明显差异。这些作品普遍出现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化遗址中。
陕西半坡人面鱼形彩陶盆
青海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
浙江余姚河姆渡猪纹钵
大汶口猪形灰陶鬶
山东潍坊姚官庄陶鬶
山东龙山蛋壳黑陶高柄杯
甘肃秦安人头形红陶壶
甘肃秦安人头形彩陶瓶
河南庙底沟黑陶鹰头壶
河南临汝县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中国玉器雕塑源远流长。早在7000 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们在选择石料制作器械的过程中,就有意选择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雕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玉器引人注目。其中又以良渚和红山出土的玉器最为精彩。良渚、红山等玉器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除祭祀天地、陪葬敛尸、辟邪等功能外,还象征着财富、权力、身份贵贱等。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很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三叉型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物等,特点是体型较大,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等美学原则得到充分运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即使是后世也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玉琮和兽面羽人纹刻画,形式多样且数量众多。
红山玉器与良渚玉器相比,少见方形,而以动物形和圆形玉器为其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型饰、玉箍型器等,不以体型大著称,而以精巧见长。红山玉器最大特点是传神,工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浙江余姚良渚玉钺
浙江余姚良渚玉琮
内蒙古红山玉龙
(二)夏商周时期的雕塑(www.xing528.com)
夏商周被誉为我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性,但已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四羊方尊
饕餮纹鼓
三星堆纵目人面具
天亡簋及其铭文
乳钉纹爵
饕餮乳钉纹方鼎
后母戊鼎
商周时期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装饰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妇好墓出土玉石器达800 多件,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各种人物、禽、兽、虫、鱼的圆雕和浮雕也十分生动,富有意趣。
跽坐玉人
兽面形玉饰
人首蛇身玉饰
鹦鹉首拱形玉饰
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的俑。遗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国地区的漆绘木俑,以及镇墓兽、鸟兽座屏、虎座飞鸟等,还出现了木根雕的辟邪。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3000 多年的商代就开始使用黄金。从出土的金片、金叶、金箔、金臂钏、金耳环等饰件,证明当时人们已掌握和利用黄金最富延展性这一特点。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金银制品和金银装饰品的品种、数量都明显增多。
包金镶银嵌琉璃银带钩
交龙双凤纹金带钩
鹰形金冠顶、金冠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