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古代舞蹈的演变与传承

中华古代舞蹈的演变与传承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体上看,大致包括原始的图腾和祭祀舞蹈、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反映战争的舞蹈、生殖崇拜与求偶舞等。另外,在原始舞蹈中还有祛病强身、防治疾病的舞蹈,集中地体现出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求索于自然的心态。到了周代,求雨的祭祀仪式称为雩祭,求雨的舞蹈称为雩舞。当时女乐、倡优遍及诸侯后宫,歌舞成了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与民间歌舞关系极为密切的,是民间风俗祭祀舞。这从蜡、雩、傩、巫舞的演变情况可以得到证明。

中华古代舞蹈的演变与传承

(一)原始舞蹈寻踪

1.原始舞蹈的起源

舞蹈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孕育、萌芽。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运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及初级阶段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劳动之余通过手舞足蹈来交流感情,宣泄欢愉郁闷等种种情绪,就形成最原始的舞蹈。在甲骨文、金文中,“舞”字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拿着东西在跳舞。原始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和劳动的对象是原始舞蹈主要表现的内容,劳动的动作为舞蹈语言准备了基础,而劳动的节奏和呼号,则为音乐诗歌提供了音调和韵律。“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2.原始舞蹈的内容

原始舞蹈,伴随着中华民族先辈们在祖国大地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辛历程,真实记录下先民们艰苦创业时前进的脚印,模仿和再现了原始先民创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追求和愿望。从总体上看,大致包括原始的图腾和祭祀舞蹈、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反映战争的舞蹈、生殖崇拜与求偶舞等。另外,在原始舞蹈中还有祛病强身、防治疾病的舞蹈,集中地体现出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求索于自然的心态。

原始舞蹈的特征

3.原始舞蹈的特征

原始人跳舞,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生存使然,故而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洋溢着澎湃的生命激情。

(二)夏商周三代舞蹈的分流

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后,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

1.表演性舞蹈

随着阶级分化的出现,从夏朝开始,原为全民性共有的原始舞蹈艺术被奴隶主占有,发展成专供王室和贵族祭祀及享乐用的仪式和表演性舞蹈。相传,夏启、夏桀、商纣王都曾在宫中聚集美人、艺人,创作、聚演各种乐舞供其享乐。这些排场壮观、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歌舞场面,在客观上刺激了歌舞艺术在技巧方面的提高。伴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从事这类舞蹈活动的专业艺人——乐舞奴隶“舞臣”,这也是表演性舞蹈的发端。(www.xing528.com)

2.巫舞与祭祀舞蹈

《桑林》

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认为在冥冥之中有鬼神主宰一切,因此在遇到疑难或灾异时,就要祭祀祖先,求神问卜,祈求保佑。主持祭祀占卜活动的人称为巫。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要跳舞娱神,于是创造了一些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在商代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为了获取丰收,就得经常求雨。到了周代,求雨的祭祀仪式称为雩祭,求雨的舞蹈称为雩舞。

六舞与小舞

3.西周的礼乐互补

周王朝建立后,为强化统治,原来以娱神、通神为主的乐舞这时也被突出其教化作用,并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礼指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乐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称为“礼乐互补”。著名的六舞、小舞都是在这时集中、整理、加工编排的。

周初制定的礼乐制度,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形成了一套雅乐体系。文舞与武舞成了歌颂历代帝王文德与武功的固定程式。帝王活着时,用这些舞来歌颂他们;帝王死后,就用这些舞祭祀他们。

4.礼崩乐坏与民间舞

春秋末战国初,乐舞的等级制度和礼制为日益强盛的诸侯势力所漠视,致使礼崩乐坏。一方面,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和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用于礼仪祭祀,雅乐的内容和形式已完全僵化,因此日益不受欢迎。与礼崩乐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表演性舞蹈的日益兴盛。从夏商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的表演性舞蹈,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女乐、倡优遍及诸侯后宫,歌舞成了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这些从事歌舞表演的女乐、倡优,投奔王室豪族富家之门,以自己的歌舞技能来谋取衣食。楚国宫中的表演性舞蹈在当时颇负盛名,代表了战国时期舞蹈的最高成就。楚舞的审美特征,主要是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幻莫测,如浮云流波,富有虚幻飘逸之美。为了舞姿柔美而富于弹性,要求舞蹈演员腰肢纤细而柔软,体态窈窕而轻盈。

在春秋战国之前,也有民间乐舞流行,周初还有到民间采诗的制度,在观民风、察民隐的同时,吸收民间歌舞以充实宫廷乐舞。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约占一半篇幅的国风,主要就是春秋时代各地的民歌。

与民间歌舞关系极为密切的,是民间风俗祭祀舞。宗教祭祀舞中原有的仪式性和宗教色彩渐趋淡化,而娱人的成分却日益加强,因此带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这从蜡、雩、傩、巫舞的演变情况可以得到证明。屈原的《九歌》显示了当时楚地巫舞所具有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在我国民间歌舞、戏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