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山陵墓:规模壮丽,盛京三陵最宏大

梁山陵墓:规模壮丽,盛京三陵最宏大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明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陵墓建筑,以长陵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壮丽的建筑平面。清朝入关前,帝王陵墓在东北地区共有三处: 永陵、福陵、昭陵,又称盛京三陵。其中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梁山陵墓:规模壮丽,盛京三陵最宏大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同等重视。儒家主张: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荀子·礼论篇》)所以在君、亲去世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演为习俗,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逝者的陵墓建筑。随着时光的流逝,遗留下来的多为帝王或贵族的陵墓。

我国古代的陵墓建筑,除少数建造在平原上外,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从布局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面筑上陵墙,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人、石兽的雕像,给人一种肃穆、宁静之感。

(一)秦始皇陵

陕西临潼骊山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大体呈回字形。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 米。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初高120 米,但经历2000 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度为87 米。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据《史记》记载: 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流动不息;墓顶饰有日月星辰,地下设置山水郡县城郭;陵内以娃娃鱼膏为烛,这种蜡烛能够经久不灭。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陪葬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

(二)唐乾陵

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阙内神道两侧分立石柱、飞马、朱雀、石马、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阙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阙在双乳峰,最后一阙在朱雀门前。阙的形制是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在懿德太子墓内甬道壁画中可以看到这种阙的完整形象。根据所存夯土台基,可知乾陵用的是三出阙,这是帝王的规制。由于神道地势向上缓坡,加以两侧石刻与阙台的衬托,使陵山更为突出。梁山周围原有陵墙,陵门四出,现已不存。山下有陪葬墓17 座,已发掘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墓。墓制大体相同: 地面有方上,周围有墙,门前有石柱一对、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墓室在地下10 余米,由墓道斜通向下。内分前后二室,前室顶上绘星辰天象,后室置棺,仍是前堂后寝之制。墓室四壁及雨道两侧绘有柱枋斗拱、树木、宫女、内监等象征宫廷生活的壁画,甬道外墓道两侧还绘有列戟、仪仗等宫门前的情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唐乾陵

(三)明十三陵

明太祖孝陵在南京钟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永乐以下诸帝,除景泰帝葬于北京西郊外,其余十三帝都葬于北京北郊昌平天寿山麓,统称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陵墓建筑,以长陵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壮丽的建筑平面。

明十三陵(www.xing528.com)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十三陵神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整个陵区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一山趾,其陵门、享殿(祾恩殿)、明楼的布置大体参照长陵制度,而尺度则较小。

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柱门,前为陵寝门。各陵碑都设在陵门外。其中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殿内有32 根楠木柱,直径1.17 米,高12 米,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罕见的。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其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四)清陵

清陵是各清代帝后的陵墓。清朝入关前,帝王陵墓在东北地区共有三处: 永陵(辽宁新宾)、福陵(辽宁沈阳东郊)、昭陵(辽宁沈阳北郊),又称盛京三陵。其中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清东陵

清帝入关后,陵区则为河北遵化的东陵和距北京西100 多公里的易县西陵。东陵包括5 座帝陵: 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和惠陵(同治)以及他们的后妃陵墓: 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西陵包括4 座帝陵: 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以及他们的后妃陵墓。其中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西距北京市区125 公里,康熙二年(1663 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 公里、宽20 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 米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 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 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宽约12 米、长6 公里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的15 座陵寝从顺治十八年(1661 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最后建成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 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清东陵的经营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声名显赫的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且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