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诊断的原则
疾病诊断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要正确地认识疾病,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机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同时,疾病的发展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辨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所谓辨证求因的“因”,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即问题的关键,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出的具体症候,确定病因是什么,病位在何处,其病程发展及病变机理如何。通过仔细辨证,可对疾病有确切认识,诊断就更为正确,在治疗上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诊断疾病要审察内外、整体察病,那么就要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了解,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四诊并用,并不等于面面俱到。由于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才不致浪费时间。四诊并重,是因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他诊法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复杂多变的,症候的表现有真象,也有假象,脉症不一,故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诊法理论。如果四诊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详细的病情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症候辨别两个方面。
(二)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1.四诊
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1)望诊。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经络、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和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
望诊一般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五项。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局部望诊也称分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病人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主要分望头、望面部、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皮肤。舌虽属五官的内容之一,但因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极其密切,故其内容非常丰富,至今已发展成为专门的舌诊。舌诊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色泽形态所构成的形象。望排出物是观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审察其色、质、形、量等变化,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及邪气性质。观察小儿指纹形色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指纹诊法,仅适用于3 岁以下的幼儿。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嗅气味,主要是嗅患者病体、排出物、病室等的异常气味,以了解病情,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3)问诊。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康情况等。这些常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之一,掌握了这些情况有利于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确的判断。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临床诊察疾病的第一步,它可以弥补其他三种诊察方法之不足。正确的问诊往往能把医生的思维判断引入正确的轨道,有利于医生对疾病作出迅速准确的诊断。对复杂的疾病,也可通过门诊为下一步继续诊察提供线索。为求问得全面准确,无遗漏,一般是以张景岳的“十问歌”为顺序,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4)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
脉诊是按脉搏,是医生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为触、摸、推、按四类。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推按,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层了解病变的情况。按诊的应用范围较广,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腹、按脑穴等为常用。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需的资料。
根据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2.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症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症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www.xing528.com)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症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各类症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3.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疫疠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就成为致病因素。饮食所伤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劳逸所伤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4.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症候。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称为辨病,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5.诊断与病案
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症候诊断。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即对患者所患疾病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症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症候的判断。病案,也称诊籍、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三)中医疗法
1.内治
(1)中药。中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把药学叫作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典籍和文献,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被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中国的药物学,除汉族药学外,还有藏族药学、苗族药学、傣族药学、蒙古族药学、维吾尔族药学、朝鲜族药学等。
(2)药茶。中医认为“茶为万病之药”。因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既是受大众喜爱的天然饮品,又对疾病的防治有很好的作用,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3)药酒。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酒不仅是一种饮品,还具有补血益气、滋阴温阳、滋补强身的作用。酒本身有辛散温通的功效,可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4)食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故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促进病体康复。食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膳、全面膳食、饮食有节、三餐合理搭配。
2.外治
(1)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
(2)拔罐。拔罐是利用局部热刺激、负压吸引作用来达到逐寒祛湿、祛除淤滞、拔毒泻热、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起到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
(3)推拿。古代称按摩、按乔,理论依据是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保持健康状态。
(4)刮痧。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5)火疗。火疗是针灸的延伸,是用高度酒放在盘子里点燃,贴近患处,放出来的热量使患者排汗,减轻寒症。
(6)药浴。将药物和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3.气功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它是中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4.偏方
偏方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以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着成千上万种养生或治病的偏方、土方、秘方。民间偏方的一大特点是其疗效的不确定性,而且效果因人而异。在浩如烟海的偏方中,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细加甄别,慎重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