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大精深,有数百种医学名著流传至今。而这中间,又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千金方》和《本草纲目》等最为著名。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作者托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实际上并非一时之作。其成书大概在战国时期,也有说是秦汉时期,它是我国医学宝藏中现存的成书最早的一部典籍。
《黄帝内经》也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和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的阐述;“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医疗技术的介绍。
《黄帝内经》虽然只收录了13 个药方,但其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阴阳、变易、方位、中和等几个概念中,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其建立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理论,在我国医学史上都属首创。《黄帝内经》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价值不仅在于承前继往,更在于启后开来,中国后世所有医生和理论都受到过它的影响和熏陶。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第二部影响力很大的中医学著作,作者是东汉名医张仲景。这部书成书于200—210 年。《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对偶统一理论: 阴阳的对偶统一、表里的对偶统一、虚实的对偶统一和寒热的对偶统一。这些其实就是辨证施治的不同方面。《伤寒杂病论》非常重视津液对防病、抗病的免疫作用。《伤寒杂病论》在药物学方面也有很大突破,共记载药方269 个,使用药物214 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些药方不但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而且更具规范性。值得敬佩的是,这部书中还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的治疗方法,这在世界范围都属首次。《伤寒杂病论》还开创了我国医学的一大流派,即著名的伤寒学派。(www.xing528.com)
(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明代中期伟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共52 卷,记载药物1892 种,其中新药374 种,收集药方11000 多个,其中8000 多个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开发的。全书共约190 万字,分为16 部、60 类,还附有1100 多幅精美的插图。
《本草纲目》把所收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其中,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四部;植物药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其中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药按低级向高级的进化顺序,依次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
《本草纲目》可谓中国古代药物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之作。1606 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1647 年,波兰人弥格把它译成拉丁文,从此它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