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的读本

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的读本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农业科学技术理论也是最丰富的,形成了一个农学文献系统。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方面,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陈旉的《陈旉农书》、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大农书。总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的经验累积和智慧结晶。

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的读本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为天下之根本。所以,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农业科学技术理论也是最丰富的,形成了一个农学文献系统。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农学一派,与儒、道、兵家齐名,在百家中享有一定地位。历朝历代都有人撰写农书,其中包括农业哲学、实用农业等内容。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方面,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陈旉的《陈旉农书》、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大农书。五大农书都注重实用性,各有千秋。

1.《氾胜之书》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西汉氾水(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人,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农书。《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年间,现在的《氾胜之书》并非它的全貌。大约在宋朝时这本书已经失传,幸好在宋以前有些书中摘引了《氾胜之书》的部分内容,后世便把这些书中摘引的材料提取出来,辑集成书。《氾胜之书》的辑佚本约3500 字。《汉书·艺文志》农家类称之《氾胜之十八篇》,也称《氾胜之种植书》或《氾胜之农书》,后通称《氾胜之书》。此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氾胜之书》中,第一次记述了穗选技术和种子保藏技术,且论及多种农作物。这些作物的栽培方法,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在蔬菜栽培方面,第一次记载了瓠的靠接和瓜、薤、小豆之间间作套种的技术。在水稻栽培方面,第一次记载了通过延长或缩短水道来调节稻田水温的技术等。总结了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业耕作经验,对耕作原则提出了要求。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业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青州益都(今山东寿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被尊为“农圣”。所谓“齐民”,即为平民;所谓“要术”,即为谋生的重要方法。《齐民要术》全书10 卷92 篇,约11 万字,书前有《序》和《杂说》各一篇,主要是论述农业的重要性,说明编书的目的、内容、写作方法和读者对象等,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大体按农、林、牧、副、渔的内容分卷,分篇论述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经济林木的生产和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防治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甚至还有文具和日用品的生产,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齐民要术》的问世,为后世农书树立了典范。其所创立的农学体系,对后世农书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我国农书多以此为蓝本,直接或间接引用它的记述,吸取其精华。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的珍贵文献,而且是从事现代化农业科学研究的参考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书已经成熟。

3.《陈旉农书》

陈旉(1076—1156 年),真州西山人。74 岁时,他写成《陈旉农书》三卷,约1.2 万字。(www.xing528.com)

《陈旉农书》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全书以江南泽农种稻、养蚕为主要内容,是私人著作中地区性农书的典型。陈旉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该书因他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书中提出了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看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地力常新壮”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总结了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等一系列积制肥料及提高肥效的办法,为我国肥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面总结了江南水稻栽培经验,开创了我国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方法。此外,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

4.《王祯农书》

王祯(1271—1330 年),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

《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书于1313 年。《王祯农书》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全书正文共37 集,371 目,约13 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王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对宋元以来的农具作了翔实的考证和研究,还对古代已经失传的农具进行考证和研究,复原其本来面目,而且每种农具图下均附有文字说明,讲述农具的结构和用法。这些器具分为20 门,作者共收集或创作复原了306 件农具图。

《王祯农书》对农器图谱的创造,开创了整体性农书附图的先例,也是记述我国古代农具最完备、最形象的一部农书。后来的《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大多临摹于此。

5.《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 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全书分为12 目,共60 卷,50 余万字,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也是此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徐光启以屯垦立军、水利兴农、备荒救灾为基本农政,突出了开垦、水利工程、备荒三项内容,这也就是农政的含义所在。《农政全书》作为一部明代农业百科全书,“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既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了部分传入中国的西方灌溉技术资料,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总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的经验累积和智慧结晶。这些经验和智慧通过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不断进步发展。同时,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人浓重的农耕思想,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方面也阻碍了古代科技向现代科技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