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古代很重视水利,因此在这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蓄水灌溉工程,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库。芍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而闻名于世。芍陂的古老在我国塘堰水利史上首屈一指,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50 多年。芍陂巨大的灌溉效益,使春秋时楚国的淮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寿春(今安徽寿县)也因芍陂灌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而兴盛起来。之后,芍陂在屯田济军、发展地区经济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600年来,芍陂虽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但至今仍造福于世。芍陂这一古老而巨大的陂塘蓄水工程,在技术成就方面也为人称道。战国时魏国的西门豹主持修建了引漳灌邺工程,开凿渠道12 条,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既便于通航,又利于灌溉。秦国李冰父子率领四川人民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解除了岷江水患,还“溉农田万顷”,使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秦国用韩国水工郑国领导修建了郑国渠,灌田18 万公顷,使关中成为沃野。它们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水利工程。从秦至东汉,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秦始皇时开凿了灵渠,汉武帝时创造了开凿地下水渠的井渠法。东汉王景治黄河,以疏浚和修堤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和专记西汉水利史的《汉书·沟洫志》。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工程逐渐向江淮发展,建有许多塘堰。隋代在原有的汴渠、邗沟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它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元代开凿了济州河等运河,水利工程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从明清开始,长江的水患日益突出,荆江、岳阳、武昌、九江都是重点防洪地段。这时期的水利文献极其丰富,钦定的有《河渠书》,地方性的有《三吴水利录》《长江图说》等。重要的水利文献有元色目人赡思的《河防通议》,明谢肇淛的《北河记略》,清傅泽洪的《行水金鉴》,都是治水经验的总结。它们为战胜旱涝灾害,夺取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都江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