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子的思想中,对人很重视,主张关心天下民众的疾苦。墨子是一位平民思想家,重视实际功利,重视生产,重视天下民众的现实利益。墨子的“仁”重在讲为天下兴利除害,强调“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的平民思想家是不多见的。墨子注重“十大主张”,分别是“兼爱”“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攻”“非乐”“节用”“节葬”,而十大主张的核心,就是希望建立一个小生产者渴望的没有阶级对立、没有残酷的战争、人人互敬互爱的社会。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困苦的根源在于“交相恶”,因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要人人互爱互助,天下就会太平。与儒家“爱有差等”不同,“兼爱”不分亲疏厚薄,所以被孟子攻击为“无父”。从“兼爱”出发,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危害最大,所以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侵略和兼并,但支持正义的防御和诛伐无道。在行政上他主张“尊贤”,只要能够实行“兼爱”,即使“农工商肆之人”也可以做官,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同时,他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制。所谓“尚同”主要是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上同,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则必须服从上天的意志。这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厌恶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且和墨家宗教思想有关。墨家从节约社会财富出发,谴责儒家久丧、厚葬和繁饰礼乐,认为音乐是一种奢侈浪费,对社会无益有害。墨子“非乐”与老庄不同,他是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对服务于奴隶制的旧文化进行批判,正面主张强本节用,虽属狭隘功利主义,尚有一定意义。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主张,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对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和儒家主张的礼乐文化的不满。这种不满的产生是在情理之中的,也具有其合理性,如“节葬”这样的主张在今天仍有其重要意义。
在认识论上,墨子提出三表法。所谓三表法,是主张以三条标准去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他说: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这里,“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中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依据;“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广大群众的直接感觉经验为依据;“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实际的社会效果为依据,考察各种言论、主张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给国家、人民带来好处。这也就是墨子所说的“合其志功而观焉”。他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三条标准是统一的,强调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实际效果对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直接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民群众在检验认识理性中的重要作用。墨子的三表法,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同时,墨子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经验主义哲学家。(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后期墨家的作品中记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积极地发展了墨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期墨家抛弃了墨子哲学中关于天志、鬼神等宗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特别是后期墨家在批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某些错误观点中,发展了墨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学理论,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