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安风骨:反映动乱与苦难,展现壮志与悲凉情绪

建安风骨:反映动乱与苦难,展现壮志与悲凉情绪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建安时期和魏朝前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文人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又有忧时伤乱、悲叹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诗品序》称其为“建安之杰”。曹丕《典论·论文》称王粲、孔融、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为“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反映动乱与苦难,展现壮志与悲凉情绪

汉建安时期和魏朝前期的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文人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又有忧时伤乱、悲叹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

曹操(155—220 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任侠放荡,好权术,汉末大乱中,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他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迎汉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当时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现存20 余首乐府诗,主要是对生命的感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个人建功立业理想的抒发(如《蒿里行》)。他的《短歌行》有两个主题: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二是渴慕贤才,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在“人生几何”的感慨中,激荡着“天下归心”的高昂情绪,格调既悲凉慷慨又深沉雄浑。曹操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之作《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则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他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的博大胸怀去面对人生、追求人生,奏出了建安诗歌高昂而激越的生命乐章

曹丕(187—226 年),字子桓。初为五官中郎将,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220 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王朝,谥文帝。他的诗学习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多样,语言明白自然。但作品很少接触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七言诗。(www.xing528.com)

曹植(192—232 年),字子建,世称陈思王,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把文人的艺术修养与乐府民歌结合起来,改变了民歌单纯朴素的面貌,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其诗感情充沛,结构上“极工于起调”,形成了“辞采华茂”的风格。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诗品序》称其为“建安之杰”。

曹丕《典论·论文》称王粲、孔融、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为“建安七子”。其中以王粲文学成就最高,《七哀诗》是他的代表作,真实地记录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史实,表达了对人民生命的关怀与感慨,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