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于实现工程建造系统化
EPC模式的优势在于系统性的管理。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统筹分析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各子系统的制造和装配环节,各阶段、各专业技术和管理信息前置化,进行全过程系统性策划,设计出模数化协调、标准化接口、精细化预留预埋的系统性装配式建筑产品,满足一体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装配要求,实现规模化制造和高效精益化装配,发挥装配式建筑的综合优势。工程总承包管理是一个大系统,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及各个分包的管理都属于这个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各环节的子系统又可再细分若干个小子系统。各子系统的管理子目标构成了整个工程总承包管理的大目标。
(二)有利于组织协调管理
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行EPC模式,投资建设方只需集中精力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功能策划和交付标准,设计、制造、装配、采购等工程实施工作则全部交由工程总承包方完成。总承包方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总承包方围绕工程建造的整体目标,以设计为主导,全面统筹制造和装配环节,系统配置资源(人力、物力、资金等);工程项目参与方均在工程总承包方的统筹协调下处于各自管理系统的主体地位,均在围绕着项目整体目标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各自系统的管理小目标,局部服从全局、阶段服从全过程、子系统服从大系统,进而实现在总承包方统筹管理下的工程建设参与方的高度融合。EPC模式下,各方工作均在统一的管控体系内开展,信息集中共享,规避了沟通不流畅的问题,减少了沟通协调工作量和难度。
(三)有利于实现工程建造精益化
EPC模式的系统化特征,保证了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的一体化和设计、制造、装配的一体化。一体化的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保证了工程建设的严谨性和质量安全责任的可追溯性。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也避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错漏碰缺”,有助于实现精益化、精细化作业。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造,设计阶段就系统考虑分析制造、装配的流程和质量控制点,制造、装配过程中支撑、吊装等细节,在设计阶段,规避质量和安全的风险点;通过工厂化的制造和现场机械化的作业,来大幅替代人工手工作业,大大提高了制造、装配品质,减少并规避了由于人工技能的差异所带来的作业质量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离散性过大、质量下降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
(四)有利于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行EPC模式,能够在总承包方的统一协调、把控下,将各参建方的目标统一到项目整体目标中,以整体成本最低为目标,避免了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方、制造方、装配方各自利益诉求不同,都以各自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没有站在工程整体效益角度去实施,导致工程整体成本增加、效益降低的弊端。在EPC模式下,充分发挥设计主导和技术总体策划优势,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材料的性价比,优先使用当地材料;工程实施过程中控制造价成本,通过设计优化,在满足建筑产品的良好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通过精益设计,达到设计少变更甚至零变更,减少甚至避免由于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www.xing528.com)
(五)有利于缩短工程建造工期
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行EPC模式,在设计、制造、装配、采购等不同环节形成合理穿插、深度融合,实现由原来设计方案确定后才开始启动采购方案,开始制定制造方案、制定装配方案的线性工作顺序转变为叠加型、融合性作业,经过总体策划,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制定采购方案、生产方案、装配方案等,使后续工作前置交融,进而大幅节约工期。
(六)有利于实现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
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行EPC模式,有利于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从而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技术集成,以整体项目的效益为目标需求,明确集成技术研发方向。避免只从局部某一环节研究单一技术(如设计只研究设计技术、生产只研究加工技术、现场只研究装配技术),难以落地、难以发挥优势的问题。要创新全体系化的技术集成,更加便于技术体系落地,形成生产力,发挥技术体系优势,并在工程总承包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技术体系的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实现技术与管理创新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建造效益。
(七)有利于全过程信息化应用
EPC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信息共享优势,提升品质和效益。在EPC模式下,各参与方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设计各专业之间,制造、装配各专业之间,设计与制造、装配之间数据信息共享,协同并进行设计和管理。EPC模式有利于建立企业级装配式建筑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对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实现建筑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