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健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称为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非形式化课程。由于其相对易于操作,1995年开始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从第二课堂迅速启动的,各高校普遍从经费、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大大促进了第二课堂的繁荣与发展,从形式到内容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完善和提高,在营造大学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人文情操中功不可没。
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途径,一般由各大学的学生工作系统如学生工作处、团委、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组织进行。主要形式有课外讲座、文化体育活动、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人文环境建设等。经过一二十年的经营,第二课堂已经走向系列化、高水平、特色化,很多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课外讲座方面,如华中科技大学1994年开创的“人文讲座”曾在高校引起巨大反响,至2008年已举办1 400余场,根据讲座内容整理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传播广泛。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事务部门创立的“聆听智慧”“共青讲堂”“名家讲坛”三个品牌系列讲座,分别从理想信念教育(高深)、综合素质提升(宽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精专)等不同角度激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领略大家风范、品味思想精粹、提升人文素养、扩展人生格局。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的“新人文讲座”,北京大学的“中华文明之光”“世纪大讲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1讲坛”,东南大学的“华英文化系列讲座”……[14],几乎每个大学及院系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动。(www.xing528.com)
“高雅艺术进校园”也曾如春风般吹遍校园,使各大学的文化艺术活动、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团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五月的鲜花”就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打造的一个著名品牌。在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大学生科技活动也得到了提升,“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 成了一个颇富影响力的全国品牌。
但是第二课堂的不足之处在于随机性大、随意性强,如何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保障课外活动的质量等,是第二课堂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一些大学也在探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路径。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采取了第二课堂学分化等政策,将他们创办的“启航讲坛”纳入学分计算,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校每年邀请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系列讲座,目的在于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