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策略-论大学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策略-论大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应当准确把握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意旨,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高等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并以之为基础将其他各种高等教育思想统整起来,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学素质教育的策略-论大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眼界、机制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文化的影响,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应当准确把握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意旨,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高等教育文化。

1.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计划和实践的基础。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二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指日可待,只要按照现行的高等教育发展节奏,我国很快就能迎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却远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尽管两大任务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是要发展一个低水平、低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而是一个高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这就是高等教育强国。因此,素质教育在完成两大任务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牢固地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并以之为基础将其他各种高等教育思想统整起来,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往往还是孤立地单独发挥作用的,没有能够与其他高等教育思想相融合,更少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常常是采用了一种打补丁的方式,即成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由该中心负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务处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或基本不参与。不能成为总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能融入主流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素质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要发挥好素质教育思想的作用,应当在两个层面采取行动: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高校层面。在国家层面,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发展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都要着眼于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层面,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全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活动、师生教学行为、教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等都要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也就是要建立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2.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

普及化高等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没有个性化的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固的基础。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不但规模大了,学生多了,而且学生构成变得复杂了,求学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毛入学率40%、30%,甚至更低的阶段,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远远没有普及化阶段那么复杂。普及化不仅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而且还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几乎与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发生了紧密的关系,高等教育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否则,就没有实现其功能。为此,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成为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一向一致性有余、多样性不足,个性化发展不能说没有受到关注,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我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只有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兴趣爱好得到发展的教育,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才有了最可靠的保障。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高校曾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订和完善,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刚性过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各学科和专业画地为牢,各种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壁垒森森,学生的选择往往被降低到了最小范围,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可以在三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二是进一步淡化专业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转变学科专业孤立办学的局面。三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中,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予以贯彻落实。(www.xing528.com)

3.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

素质教育不能只是政策口号,不能只是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更不能只是课外文体娱乐活动和各种素质拓展活动,而应当是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南,是高校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归根结底,必须体现在师生的教学行为上,因为只有师生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最终的教育质量。如果师生的教学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管政策提得有多么重要,不管高校领导如何努力推进,都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国高校师生的教学行为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量而教学,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要求而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是两种基本的教学行为,师生交流互动少之又少。以这种教学状况迎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到来,结果可想而知。改革是当务之急,不但为了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而且为了提高当下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改善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学活动主体关系形态,师生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目标,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彼此信任、相互交流、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5],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从而达到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展。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既是师生的事情,又不只是师生的事情。师生,尤其是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下身段,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主动地与学生建立交流互动频繁的紧密关系;学生要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个人全面素质为目标,主动参加到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去,发展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干部职工应当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创造条件。

4.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

素质教育既是纲领,又是行动,是国家和各级各类高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纲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际行动。对于高校而言,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又要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还要有文化环境与氛围的营造。素质教育不是在真空环境下的实践,它所要面对的不只是教育思想、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习行为、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教育传统、师生员工的心理预期和心理定式、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方面的问题。前者往往可以通过正式的改革文件和行为逐步予以解决,后者则存在对象不明、作用不定且不易感知、难以把握的特点,所以,解决起来要更棘手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环境。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加强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有利的环境,提高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高校要立足自身,在全校倡行全面素质教育,创建风清气正的校风,创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主动宣传改革宗旨、实施进展和相关成效,用积极的舆论引导社会公众,争取社会支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满足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