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通识教育”?教育学家们有许多定义,其中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Derek Bok)所提出的定义值得认真思考。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产生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做出明智的抉择。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以上所说的通识教育,大体说来就是我们所说“专业”或者“职业”知识之外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被认为没有“职业”的知识有用,或者说是无用的,这是通识教育被考生和家长忽略的原因,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对其有所忽视。然而,这种“无用之用”反而非常实用,甚至说有大用。
儒家强调“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持续尝试寻找概念的精确定义。道家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乎强调经由语言媒介,定义与事物的本质间仍存在客观距离。佛家中的禅宗强调,要突破文字的迷障直接去感知概念的本质。
在尝试把握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维度比较去感知通识教育的本质。
(1)与专业教育相比较,比如培养一名卓越的土木工程师,通识教育是什么?(www.xing528.com)
(2)学生也许会成为一个可预测的人,比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60岁时可以预测他是一名会计,那么通识教育会导致什么?
(3)学生也许会成“器”,比如一个大机器中的螺丝钉,健康工作50年,与之相比,通识教育会培养出大写的“人”吗?
(4)与按照操作规程认真工作,完成精致的任务相比,通识教育与超越范式陷阱的创造性有关系吗?
在与专业教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引入“太极图”去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果一所大学的整体教育呈现为一个圆,我们可以将其中的“阴”理解为专业教育,将其中的“阳”理解为通识教育。不同高校阴阳之间比例有所不同。比如,有些高校几乎全是阳——通识教育,如美国的4年制文理学院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或者如学者甘阳先生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正在进行的试验;有些大学几乎全是阴——专业教育。大部分大学阴阳之间保持适度比例,体现该校教育者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认识和努力程度。
在与专业教育的比较与共生中,在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目的和成长目的的反思与比较中,在阴阳变化生生不息的太极图中,通识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的概念。我们也许不必寻求精确的定义,也不必寻求特别广泛的共识,但可以自己努力去感知、行动、探索、倾听并且修正,继续行动,通识教育因此也将一直走在成熟的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