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模式体现着育人的方向,对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素质学分制是对学分制的扬弃:一方面,素质学分制继承和保留了学分制的积极因素,如目标管理、学分计量等;另一方面,素质学分制克服了学分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局限性,对学分制进行了重构、升级、创新,是对学分制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发展。
其一,从评价目的看,素质学分制通过素质测评、素质学分、素质状况报告单,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目的,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本位”的评价,必然引导和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围绕提高素质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双边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二,从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看,素质学分制设置了系统的素质学分体系,既有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评价,又有对学生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的评价。在专业素质方面,既有对专业能力的评价,又有对专业观念、专业品德等素质的评价。在通适素质评价中,不仅有对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评价,更有对其观念、品德的践行状况、通适能力运用状况及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价;同时素质学分制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可见,素质学分制是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和全面评价。素质学分制将原学分制的“一元”评价上升为“多元”评价,将“一维”评价上升为“三维”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用人单位鉴别人才。
其三,从评价方式方法看,素质学分制的评价方式是素质测评,素质测评不仅以素质考试取代传统的课业考试,而且根据不同素质外化特点采取不同的测评方法。更重要的是,素质学分不同于传统学分来源于一位任课教师对课程考试成绩的评分,而是全部课程加权平均分的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状况。(www.xing528.com)
其四,从对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来看,传统的学分制对学生评价结果的最终报告形式是毕业生的各门课程考试的成绩单。这种成绩单呈现的是毕业生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而对用人单位最需要了解的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能力、心理等素质状况却没有评价;素质学分制对学生评价结果的最终报告形式是“大学生素质学分报告单”,这种报告单为用人单位提供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用人单位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毕业生的通适素质和创新素质,有利于用人单位准确选材用人。
综上所述,在学生评价模式上实现由学分制向素质学分制的根本转变,是大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素质学分制“指挥棒”的导向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校的管理必然会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根本目标,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