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大学提高质量必须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又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大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当如何培养人?从哪些方面培养?这是每个高校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育人目标,即“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
“高远的理想”首先要有道德修养,即做人的修养和品德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理想再高也是有问题的;其次,要有较高的目标,特别是对大学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尽管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但是从整个国家人口的比例来看,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还是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接近30%,因此大学应该能够承担比较重要的责任,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复兴,甚至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怀有这样的理想和抱负。
“精深的学术”指的是理论和素养方面。学校应当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使其掌握较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在我国企业还不像发达国家企业那样普遍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因此,像北京理工大学这类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还应该在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明方面有所作为。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上,“学”和“做”两个方面都要强调。(www.xing528.com)
学校提出“强健的体魄”是有针对性的。从“强健”两个字来讲,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首先具有健康的身体。这些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对学生的体质都有所忽视。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在心理和观念上出现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思考。学校一直在强调由清华大学率先提出的“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但是倘若没有一种锻炼身体的理念和习惯,既定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北京理工大学对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提出了以下两方面要求:首先要使学生能够树立锻炼身体的理念,其次还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种与自己习惯特点、兴趣相适应的体育活动技能,两方面互动最终才能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恬美的心境”是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特别是遇到困难不气馁,执着向前的健康心态和意志品质。这应该是当前大学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或者说学校应当有意进行培养的。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从上述四个方面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例如,学校开展了“德学理工”的实践,把德智体美几方面结合起来。从管理层面来看,学校从组织结构上把教学和学生管理合到一起,把育人和管理工作合在一起,将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心理中心等纳入同一位校领导的管辖中。此外,学校还组织实施了“德学理工”计划,首次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试行教育与教学资源统一调配,教师和干部全员参与,教育与教学两线合一,构建全面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批43个项目涵盖党团建设、制度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初步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体系、人文素养培养体系、体育文化建设体系、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为内容的“德学理工”教育体系,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管理和服务”两统一,“德育和教学”一体化的素质教育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