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进

论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进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务本”的教育,也就是以“道”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以求道为目标,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得到很好的推进。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能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

论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进

1.重视和谐发展的思想

爱因斯坦在其于1945年所写文章《论教育》中强调:“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从“庖丁解牛” 中可以看到,庖丁就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方面是科学人文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因为他的解牛,既体现了科学(建立在对牛肌理、结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又体现了人文(变成了艺术表演);既体现了对知识的充分掌握,又体现了极强的能力,更体现了高超的素质。而这正是爱因斯坦所推崇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所推崇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将这样的人才称为A型人才。因为A的两撇可以用来分别代表科学和人文,二者共同支撑成为一个最稳定的结构,意味着人才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A的底部的两个小横线,代表科学和人文的知识体系分属不同的领域。A的中部的一条横线代表能力和方法,表明科学和人文两个学科领域在方法层面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A的顶部代表素质和精神,在这个层次上,科学和人文融为了一体,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精神。这样的A型人才,既形象地表现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又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庖丁就是这样的A型人才。其实,庄子本人也是这种和谐发展的人。他堪称多学科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庄子》中,既有文学的风采,又有哲学的睿智,还有美学情趣,更有潇洒的人生,甚至还有一些科学的因素。他完全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好好学习和借鉴。

2.重视“道”的思想

庖丁强调:“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由此可见,庖丁所站的高度大大超出了他的主人文惠君,因为他所追求的是“道”,“道”是高于“技”的,既超越了知识,也超越了能力。从教育的视角看,素质教育就是一种超越了知识、也超越了能力的教育,站在了教育的制高点,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务本”的教育,也就是以“道”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学记》第二十三章云:“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重视“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是重视“官”“器”“约”“齐”,才是“务本”的教育,而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道家重视“道”,儒家也重视“道”,如《论语》中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求道为目标的文化。正如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所说:“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以求道为目标,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得到很好的推进。“道”不仅具有高层次性,而且具有普适性,即普遍适用。这种思想庄子称为“道通为一”。“道通为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既体现为《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万物一体”,也体现为“庖丁解牛”中的“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即“万道相通”。素质教育也体现了这种“通”的思想,因为其强调的是“素质”,是最核心的东西,是最根本的东西,具有普适性。一个素质高的人,不管做什么都能将事情做好。

3.重视实践的思想(www.xing528.com)

庖丁能达到现在的境界,是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才实现的:从“族庖”到“良庖”,用了3年,从“良庖”到初级的“神庖”用了12年,从初级的“神庖”算起,又历练了19年,共计34年。正是基于长期的实践,才使庖丁的解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样,素质教育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必须静下心来,持之以恒,而且要重视实践。当今特别强调的创新也正是要“基于实践、始于问题”。

4.“两次超越”的思想

庖丁强调,他能达到现在的境界,是因为经历了“两次超越”:第一次是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超越,第二次是从“熟”到“神”(出神入化)的超越。同样,素质教育要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也必须经历“两次超越”:第一次是从“知识”到“能力”的超越,第二次是从“能力”到“素质”的超越。这里顺便讨论一下“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同”与“异”。“同”在于:二者都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强调学科的打通,强调科学和人文的融合。这是一种横向的超越。“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异”在于:素质教育还强调纵向的超越,即从知识向能力、向素质的超越。“通识教育”如果要想真正做到“通”,同样应该是在“道”层面上的“通”。理解了这一点,“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应该是相通的,用不着互争长短,反而可以互通有无。我不大赞同在当前使用“博雅教育”这个名词。因为了解教育史的人应该知道,“博雅教育”指的是教育发展的最早阶段,即贵族和上层人士所接受的一种教育,他们不需要从事任何具体职业,只求使自己变得渊博和高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随之发展,教育便成为职业性质的教育,是由于从事职业工作的需要而培养人才。由于过于强调职业的需要和专业的重要,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人的发展的不和谐,成为单向度的人,于是西方才提出“通识教育”来矫正。也许在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后,会有可能回归到“博雅教育”,应该说是回归“自由教育”,因为“博雅教育”的原文“liberal education”本来应译为“自由教育”。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可能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

还需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不要知识,更不是不要能力,而是应以优化的知识为基础,以重要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核心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