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哲学应该成为大学存在与运行的基础,哲学生活理应成为大学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正如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所说:“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 没有哲学的导引,大学就会像一个没有“神灵”的庙堂。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1999年中国科协首届年会上指出:为什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因为德国“发挥哲学的突破和指导作用”。“德国在哲学上率先脱离机械论和绝对论的束缚,发展了辩证法和唯物论。德国的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哲学素养。” 实际上,德国一度成为世界教育和科学中心,正是由于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校所实施的哲学与教育的融合,或者说康德、费希特、洪堡等哲学家兼教育家所奠定的哲学文化基础,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所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影响。
从中国看,在有了现代大学后,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梅贻琦时期的清华,以及以其为背景的西南联大,都是哲学家荟萃的,学校领导自身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熏陶,同时,又吸纳了德国、美国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高峰期。梅贻琦的教育论文《大学一解》就是基于中国古代经典《大学》核心内涵的“大学之道”,吸纳了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教育哲学成果。梅贻琦提出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即在于《大学》之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指出当今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明明德”与“新民”之二义,并强调“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故大学教育应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从中可以看出,正是中国哲学理念造就了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基础。
在新中国,以蒋南翔为代表的教育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蒋南翔校长亲自任清华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领导开设哲学课,并且自身是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问及清华五六十年代的老校友,什么是学校给予的最重要的教育?许多校友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比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干,注意抓主要矛盾,防止片面性,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群众观点等,这就是哲学思维的历练。
以上事实,对当今的师生砥砺自身的哲学性格应该有启迪意义。(www.xing528.com)
实践表明,努力砥砺自身的哲学性格,是当今大学人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也是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重要课题,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促进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特别要强化理论思维,特别是哲学思维。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思想武器,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2020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一文。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百姓心为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高等教育政治论与生命论的哲学基础。我们应该引导广大师生学习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自觉加强家国情怀和天下责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创造力,大力促进人的精神生命的创新,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大学的中心位置。这些都应该成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砥砺师生哲学性格的重要任务。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文化哲学也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哲学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的理性思考,是对文化现象的哲学理解和历史阐释。当代文化哲学自身将人对真善美的综合追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它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文化哲学作为人类追求文化整体性时代的哲学表现形式,对于科学与人文、精神与物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等文化整体性消解现象具有抵制和导引作用。我们应该提高文化论哲学自觉,以“兼和”哲学观为导引,以博大的襟怀、宽广的视野,运用会通的学术范式,推进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综合创新。当代文化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并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高度界定文化,把握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开展研究型教育,调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导引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最后,我们再回到批判性思维这个命题上。如上所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提高哲学自觉,砥砺哲学性格,不仅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必定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沿着建设性的方向前行,并在更加广泛的维度上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性的精神文化保障。
引导哲学自觉自信,砥砺哲学性格,应该成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永恒的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