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有些大事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它才逐渐有了准确的评价。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认识,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此之前,即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此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多次举行会议,许多专家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方法。例如,周远清同志于2000年对素质教育作了这样的表述:“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高等学校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3期)这一完整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表述,得到高教界一些专家学者的赞同。
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为何要提“内化”?素质教育要深化至学生们的心灵,由内到外,表现在他们的做人做事上,表现在他们的自主性上,还表现在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上。只有从“内化”开始,才能阐明素质是人的信念、道德、知识与能力的总汇。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除内化性以外,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称之为全面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全面性与和谐性是不可分的。李岚清同志说:“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第304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个论点包含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内容。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向全国青年提出的希望中对此有充分的论述。
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十多年来在大学工作的老师们,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老师们,对此有比较充分的论述。就我所读到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特点的文章,大体包括它的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这些方面,今天来读这些论述,仍然给人以启发。(www.xing528.com)
1995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启动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而提出的。1999年举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肯定了大学的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并提出“应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开阔思路提高其理论思维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启迪下,我和高校的许多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样,对大学与文化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1999年我在一篇谈大学教育功能的文章中这样叙述我的感受:“长期以来,教育的另一种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是教育的文化功能。这个功能全面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精神塑造,体现了从‘本能人’到具有文明心态、文明举止、文明生活观、文明价值观的‘现代人’的飞跃。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也不能离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们常说的‘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另一种表述。对照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方面的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第4期)
总之,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今天可以作这样归纳:它具有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有这样深刻内涵的教育理念,来之不易,关键在于落实。应当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上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任重道远,需继续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