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的起源

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的起源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出现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同样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背景。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众所周知,十年浩劫,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最早的声音就是以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应改革而产生、随开放而发展、依实践而完善的中国教育思想的本土创新。

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的起源

任何思想的最根本的来源都是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出现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同样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背景。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渴望教育振兴,国家建设呼唤人才,但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教育自身各个部分的相互矛盾和掣肘也相当严重。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不足6%,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4]。当基础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长期偏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及很不发达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升学的激烈竞争;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制度则严重限制了人的社会流动。教育的内外部因素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相当严重的局面。此时基础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采取了应对措施,力图使基础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意。其中,最早的声音就是以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据查,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发表在1987年第10期《课程教材教法》的《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并很快得到各方面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5],从而将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高潮,使得素质教育逐步兴起为我国一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运动,促进了教育理念的革新、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

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功不可没,但是,长期存在的“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人文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等倾向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适应。针对这些弊端,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部分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同志在全国高校大力倡导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拉开了高等学校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序幕。(www.xing528.com)

周远清同志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三注”“三提高”“三结合”[2]的教育理念及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和教育主管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的积极探索,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思想,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应改革而产生、随开放而发展、依实践而完善的中国教育思想的本土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