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中的诸多权贵中,宗室诸王隐然存在其间。西晋建立之初,出台了缓和限制、增加特权等诸多优待宗室的政策,如大幅增加宗室王侯的食邑、军队,撤废防辅、监国谒者等监视宗室诸王的官员,允许宗王自行任命王国官等等,与曹魏政权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负责管理宗王封国的内史与郡太守并无本质区别,而宗室诸王也不过是食封国租税,且朝廷实施过多次转封。所以西晋时代宗王虽说较前代受到优遇,但早已失去分封制的本义。就这一点而言,西晋的王国制度并没有脱离西汉以来所形成的框架。不过,西晋宗室诸王有一个重要特征与前代大为不同,那就是尽管朝廷不时发出催促宗王就国的诏敕,尽管也有像齐王攸事件那样利用就国来排挤宗王的情况,但宗王并不一定必须就国。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居住于都城洛阳,能够在朝廷中入仕为官。此外,根据宫崎市定的论述,宗王入仕的典型路线,一般是通过九品中正制系统以外的“宗室选”入仕,以散骑常侍(三品)或诸校尉(四品)等异姓无法作为起家官的高品官职入仕[19] 。之后,宗王也一直待在京师,历任诸员外(定员之外)散官,或被授予掌握军队的将军或都督。其中,拥有“亲”“贤”名望的宗室诸王还要承担“出镇入辅”的重责。他们或在都城洛阳身为上公、三公及类似官职,开军府、公府,担当辅政之任;或被任命为四征将军、都督,出镇地方要冲[20] 。而驻有重兵、属曹魏五都之一的长安、许昌、邺城,则惯例由“亲亲”——与皇帝血缘至亲的宗王出镇。而巧合的是,在“八王之乱”中洛阳这个主舞台上担任主角者,正是出镇以上三城的宗王们。
宗室诸王中担任过“出镇入辅”要职的人物,在西晋建立初期,朝廷中有“八达”中仅存的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其次子、过继给司马朗的大司马、义阳王司马望,此外还有晋武帝的同母弟齐王司马攸;地方上则有晋武帝的叔父扶风王司马亮(后改封汝南王)、汝阴王司马骏(后改封扶风王),分别出镇长安、许昌。义阳王司马望与安平王司马孚于泰始七年(271)六月、泰始八年(272)二月相继去世。咸宁三年(277)八月,扶风王司马亮转封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转封扶风王,各自出镇许昌、下邳、长安。在咸宁五年至六年(279—280)的伐吴战役中,琅邪王司马伷是其中一个方面的主帅。咸宁二年(276)八月,齐王司马攸进位司空,太康三年(282)十二月实际就国之际又进为大司马,但如前所述,其在次年三月便去世。此外,在太康年间,琅邪王司马伷(太康四年五月)、扶风王司马骏(太康七年九月)也相继离世。太康十年(289)十一月,转封皇子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分别出镇关中(长安)、荆州(襄阳?)、扬州(建业?)。然而经过了贾后政变,楚王司马玮受其利用被杀,秦王司马柬虽进位为大将军,但元康元年(291)九月便去世。太尉(太康三年授)、大司马(太康十年授)、太宰(元康元年授)、汝南王司马亮亦被杀。如此一来,司马懿伏夫人所生的汝南王司马亮、琅邪王司马伷、扶风王司马骏这几位同母兄弟已全部离世。他们是晋武帝的叔父,也可谓是宗室柱石。晋惠帝元康年间,朝廷中有先为司空、后进位太尉的高密王司马泰与司空下邳王司马晃[21] ;地方上则有梁王司马肜、赵王司马伦相继出镇关中。司马肜、司马伦亦是晋武帝叔父辈,是汝南王司马亮等同父异母的兄弟。
司马氏世系概略图(www.xing528.com)
此外,在数量众多的宗室诸王中,既有如平原王司马榦那样行为奇特的宗王,也有如司马彪那样专心于史书撰著的宗王。司马榦为晋武帝的叔父,司马师、司马昭的同母弟,按血统具有出镇入辅的资格,但实际却一直担任光禄大夫。“八王之乱”时,司马榦被强行推举任要职,但对政治一无所问。齐王司马冏打倒赵王司马伦、代之成为辅政大臣时,人人皆奔往司马冏处道贺,而司马榦独怀百钱相赠。此外,东海王司马越担任辅政大臣时造访司马榦,司马榦不见,仅从门缝中加以窥视。司马彪为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曾过继给“八达”之一的司马敏为嗣,但又被废除嫡子之位。此后,司马彪历任秘书丞等职,撰有《九州春秋》《续汉书》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