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武帝司马炎辅政,卫瓘被杀

晋武帝司马炎辅政,卫瓘被杀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安王司马繇失势后,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最为戒备的是楚王司马玮。司马亮、卫瓘则对司马玮性好杀人颇为厌恶,认为不可使之担当重任,谋划夺取其兵权,于是任命裴楷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再加上贾后虽然肃清了作为心腹大患的杨太后与辅政外戚杨骏,但汝南王司马朗与卫瓘接替辅政也并不在其设想内。随司马遐而行的卫瓘故帐下督荣晦与之有私怨,于是逮捕卫瓘,又直接将其杀害。

晋武帝司马炎辅政,卫瓘被杀

将话题回到元康元年(291)三月,壬寅日(十九日),朝廷征召身在许昌的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进其为太宰,与已致仕的太保卫瓘一同录尚书事,就任辅政大臣。同时,秦王司马柬进为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义阳王司马望之子)进为抚军大将军,楚王司马玮进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下邳王司马晃进为尚书令,已进爵东安王的原东安公司马繇进为尚书左仆射。宗室诸王掌握了各文武要职。此外,贾后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外甥贾谧以及贾后一党的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皆参与朝政。

为获取人望,汝南王司马亮对诛灭杨骏有功者大加封赏,至督将侯者达一千零八十一人。司马亮太宰府的门前车水马龙,甚至填塞了道路。而另一方面,正如御史中丞傅咸所谏云:

此之熏赫,震动天地,自古以来,封赏未有若此者也。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而今皆更倍论,莫不失望。

有心者对于这种与杨骏做法相同的滥赏行为颇为担忧,对汝南王司马亮的态度,也由期望转变为失望。

而在此期间,第二场政变又拉开了帷幕。三月庚戌(二十七日),东安王司马繇被罢免官职,降爵为公,并以口出悖德之言为由被徙至带方郡。东安王司马繇失势的背景,在于司马繇、司马澹兄弟不和。东武公司马澹因为其弟司马繇名声在外,胜过自己,于是恨之如仇敌,不断向汝南王司马亮进谗言。此外,自政变开始后,由于司马繇独断专行、自为赏罚,司马亮本就与之不和,于是便接受了司马澹的诉请。不过,此事的背景还有另外一个侧面:东安王司马繇在获得权势后,打算进一步废黜贾后。贾后一党对司马繇的这一动向亦颇为紧张。

东安王司马繇失势后,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最为戒备的是楚王司马玮。司马玮少年果锐,强势有主见。司马亮、卫瓘则对司马玮性好杀人颇为厌恶,认为不可使之担当重任,谋划夺取其兵权,于是任命裴楷代替楚王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裴楷听闻司马玮颇为愤怒,推辞不就。司马亮、卫瓘夺取兵权失败,于是想让楚王司马玮与其他宗室诸王一同返回封国,结果更是火上浇油,令司马玮大怒。在双方关系紧张之时,楚王司马玮开始反击。为司马玮所信任的长史公孙宏、舍人岐盛劝说其接近贾后。结果,楚王司马玮通过担任太子太傅一职留在了京师洛阳。此时,与卫瓘有私怨的岐盛与公孙宏通谋,通过已晋升为积弩将军的李肇矫称司马玮之命,向贾后报告汝南王司马朗与卫瓘阴谋废立晋惠帝。贾后曾与卫瓘之女竞争皇太子妃之位,晋惠帝曾经又险些因卫瓘而失去太子之位,双方早有宿怨。再加上贾后虽然肃清了作为心腹大患的杨太后与辅政外戚杨骏,但汝南王司马朗与卫瓘接替辅政也并不在其设想内。因此,贾后同意诛杀此二人。

六月,贾后令晋惠帝书手诏,云:“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楚)王宜宣诏,令淮南(王允)、长沙(王乂)、成都王(颖)屯宫诸门,废(汝南王亮)、(卫瓘)二公。”其夜,以宦官为使者,授手诏于楚王司马玮。司马玮欲上奏答复,使者制止云:“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也。”楚王司马玮也意图利用此机会报复私怨,于是率领所统北军,并矫诏召集宿卫洛阳城内外的三十六军,告云:“二公潜图不轨,欲废陛下以绝武帝之祀。今辄奉诏,免二公官。吾今受诏都督中外诸军。诸在直卫者皆严加警备,其在外营,便相率领,径诣行府。助顺讨逆。”又矫诏云:“(汝南王司马)亮、(卫)瓘官属以下,一无所问。若不奉诏,便军法从事。”于是派遣公孙宏、李肇等率兵包围了汝南王司马亮的太宰府。

此时,在汝南王司马亮的府第中,帐下督李龙进言,云:“外有变,请拒之。”司马亮不许。很快,士兵登墙大呼。司马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但公孙宏等不许,催促士兵攻击。长史刘凖向司马亮进言,以为“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乂如林,犹可尽力距战。”但司马亮依旧不许,于是为李肇所捕杀。据说,司马亮曾在被捕之际叹息:“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侍中、河清王司马遐(晋武帝之子)亦出发逮捕卫瓘。卫瓘左右怀疑诏书是伪造,建议先辨认真伪再说,但卫瓘不许。随司马遐而行的卫瓘故帐下督荣晦与之有私怨,于是逮捕卫瓘,又直接将其杀害。

在预期目标达成、行动暂时告一段落期间,岐盛劝说楚王司马玮以掌握的兵力诛杀贾氏及其姻亲郭氏,但楚王逡巡不决。恰逢天亮,太子少傅张华通过董猛向贾后建议,云:“楚王既诛二公,则天下威权尽归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玮专杀之罪诛之。”贾后自己就曾经考虑除去楚王司马玮,张华之言正与之暗合。不过当时的问题在于,由于内外混乱,诸军无法辨别诏敕的真伪,而张华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提出将驺虞幡授予殿中将军王宫,向诸军打出,呼喊云:“楚王矫诏,勿听也!”所谓驺虞幡,《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白虎威猛主杀,故以督战;驺虞仁兽,故以解兵。”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则写道:“晋制最重驺虞幡,每至危险时,或用以传旨,或用以止兵,见之者辄慴伏而不敢动……他朝未见有用之者。”也就是说,驺虞幡本是用于战争中的一种旗帜,在皇帝想要停止本方战斗时,便打出该旗帜。而在非常时期,该旗帜则被用作传达皇帝旨意的一种手段。晋武帝司马炎素来重视军事,蜀汉灭亡后,他令陈勰习得诸葛亮兵法,从此开始采用白虎幡、驺虞幡来井然有序地指挥军队。[6] 作为表达皇帝旨意的物品,驺虞幡能够为众人亲眼所见。在当时的状况下,张华想到利用驺虞幡,原因大概即在于此。而禁军将士一见驺虞幡,皆放下兵器逃走,司马玮左右无复一人。最终,被官军追捕、窘迫不知所为的楚王司马玮被执,送往廷尉处,六月乙丑(十三日)被斩首处死。据说,刑场上司马玮从怀中取出写于青纸上的诏敕,流泪展示给三公尚书(负责监刑的尚书)刘颂,云:“受诏而行,谓为社稷,今更为罪,托体先帝,受枉如此,幸见申列。”同时,司马玮一党的公孙宏、岐盛也被夷三族。

经过了元康元年(291)三月、六月两次政变,首先外戚杨骏被杀、杨太后被幽禁,接着宗室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重臣卫瓘亦被杀。上述事件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外戚杨氏与贾氏之间存在权力斗争,威权由杨氏转移到贾氏手中。原本自皇太子时代开始,昏庸的晋惠帝能否即位便有悬念。在毫无统治能力这一点上,晋惠帝与东汉时代的幼帝相同。因此,晋惠帝必须要有人监护,而杨太后与其父辅政大臣杨骏这一配置,与东汉时代太后、外戚辅佐幼帝的情况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晋惠帝还有另一个事实上的监护人——贾后,她是这两次政变的主角。不过,由于贾后之父贾充已经亡故(太康三年,282),贾后亦无兄弟。因此,作为外戚的贾后族亲贾模、贾充继孙贾谧、出身贾后母家郭氏的郭彰等人并无法如杨骏那样手握绝对权力,这些人难以担当辅政之任。

第二,是楚王司马玮、东安公司马繇等宗室诸王积极地参与政变,尽管从结果来看,他们都为贾后所利用。此次政变中被杀的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就属于“八王之乱”中的“八王”。十多年后的永康元年(300),真正的“八王之乱”开始,而这次政变可以说是一次前哨战。对比这次政变与此后诸多政治斗争的过程,其中颇有共通之处,因此一般把此次政变视为“八王之乱”的开端。如果说“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的根基自我崩溃,那么,这种自我崩溃在晋武帝死后一年不到便开始了。新即位的晋惠帝统治期间的政治波澜也由此揭开序幕。此外,不仅是外戚杨骏,当初被晋武帝期望担任辅政、颇有声望的汝南王司马亮也死于这场政变。如此一来,便开始了以贾氏为中心的、没有辅政大臣的政治体制,这是晋武帝做梦也未曾想到的。

第三,杨骏也好,汝南王司马亮也罢,都滥行封赏,或者说不得不滥行封赏。滥赏的对象主要是以二卫下辖的殿中武官为代表的武人。这种状况源自当初晋武帝对武官的重视。作为一种趋势,它也决定了政变的成败与否,并在此后的八王之乱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