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武帝司马炎对朝臣们的反对漠视,曹志撰文上奏

晋武帝司马炎对朝臣们的反对漠视,曹志撰文上奏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时,朝廷内外也“远迩惊嗟,朝野失望”,响起了诸多反对之声。对以上诸朝臣的谏诤,晋武帝将王浑的奏书撕碎,对扶风王司马骏、李熹的切谏充耳不闻。在这样怆然与愤慨下,曹志亦撰文上奏,赞同太常博士们的意见。廷尉刘颂判决诸博士以大不敬罪弃市,尚书八座亦多数赞成,但尚书之一的夏侯骏表示反对,尚书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右仆射魏舒亦赞同夏侯骏所言,双方争执不休,刘颂的上奏也因此停留于宫中七日。

晋武帝司马炎对朝臣们的反对漠视,曹志撰文上奏

接到命令归藩的诏敕后,齐王攸十分郁闷。司空府主簿丁颐以姜太公、齐桓公为例加以安慰,但司马攸只云“吾无匡时之用,卿言何多”,十分不高兴。在当时,朝廷内外也“远迩惊嗟,朝野失望”,响起了诸多反对之声。特别是以朝廷为中心,不断有人向晋武帝谏诤,请求齐王攸留京。平吴功臣、时任尚书左仆射的王浑上书云:

伏承圣诏,宪章古典,进齐王攸为上公,崇其礼仪,遣攸之国。昔周氏建国,大封诸姬,以藩帝室,永世作宪。至于公旦,武王之弟,左右王事,辅济大业,不使归藩。明至亲义著,不可远朝故也。是故周公得以圣德光弼幼主,忠诚著于《金縢》,光述文武仁圣之德。攸于大晋,姬旦之亲也。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且攸为人,修洁义信,加以懿亲,志存忠贞。今陛下出攸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去离天朝,不预王政。伤母弟至亲之体,亏友于款笃之义,惧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若以攸望重,于事宜出者,今以汝南王亮代攸。亮,宣皇帝子,文皇帝弟,(琅邪王)伷、(扶风王)骏各处方任,有内外之资,论以后虑,亦不为轻。攸今之国,适足长异同之论,以损仁慈之美耳。而令天下窥陛下有不崇亲亲之情,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若以妃后外亲,任以朝政,则有王氏倾汉之权,吕产专朝之祸。若以同姓至亲,则有吴楚七国逆乱之殃。历观古今,苟事轻重,所在无不为害也。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者也。唯当任正道而求忠良。若以智计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者亦何能自保乎!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有国有家者之深忌也。愚以为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三人齐位,足相持正,进有辅纳广义之益,退无偏重相倾之势。令陛下有笃亲亲之恩,使攸蒙仁覆之惠。臣同国休戚,义在尽言,心之所见,不能默已。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欲陛下事每尽善,冀万分之助。臣而不言,谁当言者。

在上奏中,王浑将齐王司马攸比喻为诏敕中引用的姜太公以及与之同为周初人物的周公旦,认为应当令司马攸留都,承担辅政之任。他还指出,身负舆论之望的司马攸因受到晋武帝的猜忌而被外放出权力中枢的事态,象征着舆论的人物评价与执政者的人选出现乖离。就此点意义而言,该事态对于全体士大夫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其结果则是发生国家最为忧虑、可能招致亡国之祸的局面:人心动摇。

王浑的这番议论聚焦于政权存亡的原点,以此为起点展开议论,并将晋武帝无视舆论、强制齐王司马攸归藩的措施与政权的自我崩溃联系起来。也正因如此,王浑强行上书晋武帝,试图对此事进行谏诤。

在王浑之后,向晋武帝上书谏诤的朝臣还有扶风王司马骏、李熹、羊琇、王济、甄德、向雄等等。扶风王司马骏是晋武帝叔父汝南王司马亮的同母弟,也是宗室中被视为最具俊望的人物,当时以骠骑将军出镇关中。李熹在晋武帝册立太子司马衷时任太子太傅,后退居二线,拜光禄大夫、特进。羊琇为景献皇后的堂弟,曾为晋武帝被立为晋王国后嗣尽其心力。作为晋武帝的宠臣,羊琇担任中护军、加散骑常侍的重任长达十三年,掌握禁军,参与机密。王济为侍中,王浑之子。甄德为侍中,原是曹魏皇室的外戚,后为司马氏效力。王济、甄德皆娶皇室之女,为驸马。向雄为河南尹。羊琇甚至盯上了背后鼓动晋武帝的杨珧,与北军中侯成粲商议要将其亲手杀死。王济与甄德则各命其妻常山公主与长广公主一同入宫面见晋武帝,坐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流泪哀泣,请求将司马攸留在都城。(www.xing528.com)

对以上诸朝臣的谏诤,晋武帝将王浑的奏书撕碎,对扶风王司马骏、李熹的切谏充耳不闻。羊琇则被杨珧鼓动相关部门加以弹劾,最终以忤逆圣旨为由贬为九卿之一的太仆。对于王济、甄德之妻——常山、长广公主的恳求,晋武帝大发雷霆,对一旁的侍中王戎言道:“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于是将王济、甄德由内官分别左迁为外官的国子祭酒、大鸿胪。

太康四年(283)正月,年关刚过,朝廷便下达了对齐王攸的策命:“於戏!惟命不于常,天既迁有魏之祚。我有晋既受顺天明命,光建群后,越造王国于东土,锡兹青社,用藩翼我邦家。茂哉无怠,以永保宗庙。”晋武帝又命太常议论赐予齐王攸的崇锡之物。太常博士庾旉等七人联名上书以为,齐王虽为三公,但三公本无职务,只是坐而论道而已,从未听闻有就封国方任之事。此外,若与晋武帝血缘最亲近的齐王贤能,则外放藩国太过屈才。反之,若齐王不贤,则不堪藩国之任。总之,不应当使齐王封建就国。且若是战乱之世,则齐王就藩尚有可说。现在已是天下太平,齐王就更无理由就藩了。写完草稿后,庾旉曾交给父亲庾纯校阅,但庾纯默然,并未反对。太常卿郑默、博士祭酒曹志亦未拦下这封上奏。曹志曾痛恨其父曹植在曹魏时代郁郁不得志。在这一点上,魏文帝曹丕与陈王曹植的关系和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关系是相同的。齐王司马攸虽有才能,却无法为晋王朝创建根基,无法去辅佐王化大业,而不得不远赴大海之滨。这究竟是为何?晋王朝的昌盛是否也要走向衰败?在这样怆然与愤慨下,曹志亦撰文上奏,赞同太常博士们的意见。

晋武帝看到来自太常的两封奏书后大怒,云:“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又云:“博士不答所问,答所不问,横造异论。”下令有司议论该如何处置。结果太常卿郑默与博士祭酒曹志免官,博士送付廷尉。廷尉刘颂判决诸博士以大不敬罪弃市,尚书八座亦多数赞成,但尚书之一的夏侯骏表示反对,尚书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右仆射魏舒亦赞同夏侯骏所言,双方争执不休,刘颂的上奏也因此停留于宫中七日。最终,晋武帝司马炎颁下赦令,此事以诸博士的免官而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