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出身河内司马氏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在血腥的王朝篡夺过程中留下的足迹,从针对曹爽的高平陵之变(正始十年,249)、镇压王凌的叛乱(嘉平三年,251)[18] ,到诛杀李丰与曹芳退位(嘉平六年,254)、镇压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正元二年,255)[19] ,再到镇压诸葛诞叛乱(甘露二年至三年,257—258)、镇压曹髦起兵(甘露五年,260)[20]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司马氏究竟从何时哪个时间点开始产生了篡夺王朝的意识,但至少在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即将发动反叛之际,贾充前往寿春会见诸葛诞,为了观察其反应而抛出了禅让的话题。可知在此时间点上,朝臣之间已经明了禅让,亦即王朝的篡夺将要发生了。司马师和司马昭想来也因此在表面显示宽大,试图收揽人心。
那么,司马氏的篡夺,究竟是否如逃亡蜀汉的夏侯霸所言,仅是为了“营立家门”——即满足司马家利己的私欲?有一种说法提及蜀汉费祎曾对高平陵之变有所议论,认为“副士民之望”[21] 。而孙吴张悌在曹魏平定蜀汉战事期间也有过一段议论令人颇感兴趣[22] 。兹不厌其烦,引用如下:
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
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文中强调,司马氏篡夺王朝的前提是人心的归服,尤其是与曹氏的暴虐两相比较。若果真如此,那么司马师、司马昭的“宽裕”之政,是在有意识地与曹氏的“苛酷”相区别。讽刺的是,评论司马氏篡权的张悌,后在西晋伐吴时被拜为丞相,发起了对晋军的最后一战,并怀着必死的信念战死于沙场。
注释
[1] 又译为弗里德里希二世,其年轻时读过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尤其崇拜伏尔泰,与之往来密切,并自称是“启蒙运动的朋友”,推行“开明君主制”。——译者
[2] 太初、安国分别为夏侯玄、李丰的字。
[3] 甄惪原名郭惪,为魏明帝郭皇后之弟。后过继给甄氏一族,改名甄惪。——译者
[4] 宫城正门以西的边门。
[5] 东亚古代的都城形制中,存在着平地设都(平城)与高山设城(山城)的双城制,互为犄角。平城更多地承担行政功能,山城则主要承担军事功能。丸都城位于集安市以北的高山上,与都城国内城相距2.5千米,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因此作者先交代了都城国内城,再叙及丸都城。——译者
[7] 暗指司马昭当为弑杀天子的行为负责。
[8] 颍川郡属县,今河南省郏县。
[9] 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www.xing528.com)
[10] 原文作黑马两匹。按文献,九锡车马为“玄牡二驷”,即八匹。天子车驾一般为驷马,两匹太少,当为八匹。——译者
[11] 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12] “本领安堵”,日本古代史中的特有词汇,即上级武家领主承认下级武家领主土地领有权的制度,原有的领地,即所谓的“本领”。安堵,即安定之意。“本领安堵”一般由上级领主发出“安堵状”(保证书)而得以实现,是不同等级武士之间结成封建主从关系的重要保证,通行于整个武家政治时代。——译者
[13] 皆属酒泉郡,今甘肃省酒泉市。
[14] 属巴东郡,今四川省云阳县。
[15] 属博陵郡,今河北省深泽县。
[16] 属陇西郡,今甘肃省陇西县。
[17] 《晋书》卷二《文帝纪》则记为癸酉,二十二日。
[18] 以上为司马懿所主导。
[19] 以上为司马师所主导。
[20] 以上为司马昭主导。
[21] 《三国志》卷四四《费祎传》注引殷基《通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