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篡夺曹魏王朝的最终阶段逐渐到来。作为目标,首先是让将要篡夺的人选位极人臣。具体说来,即给予大臣可能的最高官职、授予爵位、赋予等同于天子的特权。例如在汉魏禅让之际,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进为丞相,位极人臣;建安十八年(213)封魏公,赐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由魏公进为魏王,与皇帝只有一步之遥。至于司马昭,甘露元年(256)六月曹髦赐予其九锡,但司马昭固辞。甘露三年(258)五月,封其为晋公,拜与丞相等同的相国、赐九锡,司马昭又固辞。此后,甘露五年(260)四月至五月间、景平元年(260)六月、景平二年(261)八月、景平四年(263)二月,同样的事情反复了五回。景平四年十月至十一月,在伐蜀战事期间,司马昭终于接受了上述封授。次年,即咸熙元年(264)三月,在伐蜀完成后,司马昭获封晋王。颇有意思的是,朝廷第二回封授晋公、相国、赐九锡是在甘露五年(260)四月,而司马昭于五月癸卯(二十一日)固辞。在此期间,曹髦发动政变,慷慨赴死。对曹髦而言,禅让过程满是虚饰伪善,尤其自己还要如同演出一般,封授将要从曹氏手中篡夺权力的司马昭为晋公。曹髦是充满感性之人,诸事种种,大概最终使得他难以忍受。而曹髦驾崩的被动局面,也使得司马昭需要模糊人们对他的极端印象,更为慎重地试探舆论、试探人心。
与都城洛阳的动向相对应,各地也开始报告在井中发现青龙、黄龙。最早的一次发生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33)正月,青龙现于郏县[8] 摩陂的井中。二月,明帝行幸当地,观青龙,并改元“青龙”。而除此以外,其余事例皆发生于后废帝(曹髦)正元元年(254)至元帝景元三年(262)之间,共计十次。魏王朝的德运,若以五行相克说则为木德(青),若以五行相生说则为土德(黄)。龙是天子的象征,居于井中,意味着“幽执之祸”“逼制”,正对应着曹魏天子被司马氏幽禁、逼迫的状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