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251)八月戊寅,司马懿病逝。当日朝议以为“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于是司马懿长子、时年四十四岁的司马师由卫将军转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担起辅政之任。伊尹是商汤时代的贤臣,伊陟为伊尹之子。在二品武官中,抚军大将军位居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诸职之下。乍一看来,司马师的官位似乎有所下降,但抚军大将军是司马懿曾经所任官职,与司马氏颇有渊源,具有特殊意义。授予司马师的抚军大将军之职,再加上录尚书事,恰与司马懿在黄初六年(225)的官职完全相同。这样,究竟是谁继承了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便一目了然。授予司马师这些官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至嘉平四年(252)正月癸卯(二日),司马师进位大将军、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在明帝时代虽也担任过大将军,不过这次升职大概是比照景初三年(239)曹芳即位之初时,曹爽与司马懿各自以大将军、太傅共同兼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这一时段的故事。如此,在个人升迁上,司马师按部就班地将司马懿曾经的官职经历了一遍,由此在名、实两个层面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正妻张春华生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榦,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张夫人生司马肜,柏夫人生司马伦。九个儿子中,司马师为正妻张春华所出嫡长子,字子元,生于汉末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即发生于当年。颇具意味的是,司马师少年时与何晏、夏侯玄颇有交往。某次,何晏引《易经》中的《系辞传》,以为夏侯玄“深”、司马师“几(即细致之意)”,暗地里则自以为“神”,并且议论曰:“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此时的司马师,就如同少年时代沉迷于启蒙思想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一般。[1] 前已提及,司马师的原配夏侯徽为夏侯玄之妹,青龙二年(234)为司马懿所杀。此后,司马师又娶吴质之女。吴质与司马懿皆为魏文帝曹丕“四友”的成员。不过,因吴质出身“单家”,司马师又再次离婚,最终迎娶了羊衜之女羊徽瑜。羊衜出身于泰山郡望族——泰山羊氏。司马懿疏远“贵戚”集团,靠拢“名士”集团的动向,在司马师的婚姻中也得到反映。作为贵公子,司马师于景初年间(237—239)任散骑常侍,正始四年(243)接替夏侯玄任中护军。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变发生之际,只有司马师参与了司马懿的谋划。又,政变当日清晨,司马师阴养的“死士”三千人突然出现,与之一道镇守司马门。事变结束后,论功行赏,司马师升任卫将军,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死后,一族中能够对司马师稍加管束的,大概只有司马懿的次弟司马孚了。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与司马师曾共同镇守司马门。(www.xing528.com)
司马师的政治手腕,此前并不为人所知,但考验的机会很快便到来了:这便是对嘉平四年(252)十二月曹魏军队的东关大败进行事后处置。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为魏、吴国境上的要冲,北有巢湖,南有长江,由孙吴诸葛恪所镇守。当年十一月,司马师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征东将军诸葛诞等人展开大规模的对吴攻势。然而,胡遵与诸葛诞所率七万余人的东部方面军为孙吴太傅诸葛恪所率领的四万余人大败。攻略武昌、南郡的毌丘俭、王昶也因此退兵。当此之际,司马师以为“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只削去了次弟司马昭的爵位,其余诸将一概不问。司马昭时任安东将军,是此次战役的监军。通过引咎自责的态度,司马师收揽了人心。此时,他也开始考虑废立皇帝之事,意图废除已经年满二十岁的曹芳,迎立新的傀儡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