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殁。随着伟人逝世,人们普遍忧虑会有动乱产生。值此之际,作为丞相府司马的司马懿全权负责丧葬事务,护送曹操的棺柩由洛阳前往其陵墓——高陵所在的邺城。与此同时,曹丕也在邺城继承了曹操的爵位、官位,即魏王、丞相。司马懿被升为丞相府长史(幕僚长),又被封为河津亭侯。这一年,司马懿四十二岁。同年十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至此,前后共计四百余年的汉王朝彻底灭亡,新的魏王朝成立了。而对这一王朝更迭不予承认的刘备于次年,即黄初二年(221)四月在蜀地成都宣布继承汉室大统,也就是所谓的蜀汉。另一方面,此前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尽管在黄初二年被封为吴王,但自黄初三年(222)十月起便改元、自行年号,在事实上割据自立,与曹魏政权渐行渐远。魏太和三年(229),孙权称帝。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黄初年间,220—226),司马懿活动于政治的中枢尚书台,历任尚书(黄初元年,220)、尚书右仆射(黄初二年,221)、尚书左仆射(黄初三年,222)、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黄初六年,225)诸职。颇令人玩味的是,在这一时期,陈群始终与司马懿同在尚书台,所历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职,皆比司马懿先行一步。黄初六年(225)二月,司马懿授抚军大将军。对应的,陈群授镇军大将军,两人皆升入诸大将军(二品)之列,并一同兼录尚书事。黄初年间,特别是位于后半的五年(224)、六年(225),文帝曹丕连年亲率大军南征孙吴,驻于淮水下游的广陵郡[12] 。随文帝亲征的陈群在当地开行台[13] ,承担留守任务的司马懿则在大本营许昌开设后台[14] 。在此期间还有不少故事,显示出曹丕对司马懿信任之深厚。当时,司马懿固辞抚军大将军之职,曹丕以“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之语说服司马懿任职。南征之际,曹丕又对司马懿说道:“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丕将司马懿比作为刘邦驻守关中后方的萧何,表现出对他的完全信任。在南征结束,返归洛阳时,曹丕又云:“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他将御驾亲征蜀、吴之际的统领后方之责都委任给了司马懿。以上曹丕的这些话,展现出他对司马懿信任之深厚,并期待着司马懿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不过,即便曹丕信任司马懿,但两人的关系,说到底只是君与臣这种公事关系。黄初三年(222),出于私怨,曹丕抓住若干小过,将时任南阳太守、以识鉴人物知名、评价司马懿为“非常之器”的杨俊逮捕下狱,迫令其自杀。当时,司马懿请求曹丕恕杨俊死罪,这一方面是出于同乡之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反对曹丕以公权解决私怨,将公权力私人化的行为。黄初四年发生的鲍勋渎职一案,与杨俊下狱一事同出一辙,事件发生后,钟繇、华歆、陈群等重臣皆恳请曹丕赦免鲍勋。说起来,鲍勋就任宫正(御史中丞)的推荐人,正是陈群与司马懿。而如上所见,在魏文帝曹丕利用公权报复私怨,或者抽象点说,在曹丕将公权力私权化、私人化的时候,司马懿是持反对意见的。汉末大乱之际,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他出仕为官,正是带着此类心绪,为了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司马懿反对曹丕以公权处理私怨的根源所在。可以想象,这种“济世”情怀,也或多或少是曹操麾下的名士们所拥有的共同意识。(www.xing528.com)
而在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宰相的司马懿,也逐渐迎来了进一步飞跃的转机。这个契机,就是文帝之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