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载有一则逸事,说曹操曾经梦见三匹马同槽而食[1] 。司马氏三人吃空曹氏,正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篡夺曹氏政权的梦兆。[2] 司马氏的篡魏过程,我们将在第二章、第三章加以叙述。而在本章,先来看一下创立晋王朝的司马氏是个怎样的家族。
司马氏的本贯为河内郡温县孝敬里。[3]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河内郡属河南省,位于今天由北京南下,经过郑州、武汉,最终达到广州的京广铁路西侧。黄河东流而下进入华北平原,在此处,太行山脉与黄河分离,先向东北、之后向北延伸。这片由黄河与太行山脉圈定西、南、北三面界限、位于黄河以北的东向平原,就是河内郡的所在。在汉代,人们将河内郡与河东郡、河南郡统称三河,确信它们就是夏、商、周三代的王都,其中河内郡为商代都城所在。后来,在距离不远的安阳县就发现了殷墟。[4] 东汉时代,三河、以西汉旧都长安为中心的三辅[5] 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弘农郡统称“畿辅”,为司隶校尉所辖。这说明,当时这片区域已然形成了与刺史所治的州相同,但级别更高的都城圈区划。从首都洛阳出发,越过北邙山,再由孟津渡过黄河,向东北稍行,便可到达温县。温县位于北至邺城、蓟(今北京市)的交通干线上,背对周代温国的故墟。西汉时代,温县作为首屈一指的商业都市蔚为繁荣[6] 。汉代以来的温县县城,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内的古城址。据说,招贤乡的“招贤”源自司马懿招纳贤才之事,番田乡三陵村的古墓群则是司马懿先祖的坟茔所在[7] 。
东汉河内郡与今温县图
关于河内司马氏的由来,《晋书·宣帝纪》开头叙述了“司马”一姓的源流,又说到在秦亡后有司马卬其人。作为与刘邦、项羽同时受封的十八诸侯王之一,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其子孙由此定居封地所在的河内郡。接着,《晋书·宣帝纪》举出了司马卬的八世孙司马钧,在河内司马氏能够切实追溯的先祖中,司马钧是最为古老的人物。永元初年(107)至元初五年(118),东汉时代最大的非汉民族叛乱——藏系的羌族大叛乱爆发,司马钧作为将领参与平叛[8] ,由此在史书中登场。又据《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115)十月,司马钧因坐视友军战败不救而下狱,于狱中自尽。司马钧之子有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之子有颍川太守司马儁,司马儁之子有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的次子便是司马懿。(www.xing528.com)
在这里,司马氏家族从司马钧至司马防连续四代的官衔颇值得注意:依次为左冯翊、豫章太守、颍川太守、京兆尹,这应是他们的最终官职。上述官职,或是太守这类郡级民政长官,或是与郡相当、但级别更高的政区民政长官。这说明,在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时代,司马氏家族虽非世袭,但代代太守辈出。这种门第也就是所谓的“世二千石”。
二千石本是汉代官阶的一级,郡太守属于此级别——严格说为中二千石。不过正如汉宣帝所言“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9] ,二千石经常用来代指郡太守。又正如此后司马炎在诏敕中所追叙的那样“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10] ,河内司马氏是世习儒学——亦即学问的“诸生”之家,家学核心是礼学。出仕为官、学问修明,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兼具的司马氏也由此成为河内当地人所景仰的名门望族。内藤湖南曾将中国中古(中世)的贵族定义为“其门第并非出于在制度上由天子授予土地与人口,而是由作为地方名望家延续相承的传统所自然形成之产物。当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历代为官”[11] ,河内司马氏的情况恰如其言。不过,与东汉后期“四世三公”——即连续四代出任三公[12] 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13] 这些闻名天下的高门相比,司马氏的门第有所不及。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出身河内张氏,其母家为河内山氏,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即出自该家族。以此推测,在司马懿活跃之前,司马氏家族与同属河内郡的其他名族结成了联姻网络。就此两点而言,河内司马氏虽然也算是名门望族,但具体说来,是郡一级的地方望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