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武帝司马炎:《三国志》的终章序

晋武帝司马炎:《三国志》的终章序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三世纪后半,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国相继灭亡,《三国志》的时代即将落幕。在三国终焉历史剧情中,灭亡曹魏、孙吴两国,开创全新的晋王朝,一统天下,使《三国志》的时代最终落下帷幕者,正是晋武帝司马炎。又,接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后,编纂于唐代的正史《晋书》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执笔撰写了司马懿《宣帝纪》、司马炎《武帝纪》及《陆机传》《王羲之传》末尾的史论。

晋武帝司马炎:《三国志》的终章序

公元三世纪后半,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国相继灭亡,《三国志》的时代即将落幕。先是景元四年(263)十一月,曹魏军队兵临蜀汉国都——成都,后主刘禅投降。经历了先主刘备、后主刘禅的蜀汉政权二世而亡。接着,西晋泰始元年(265)十二月,魏元帝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自曹丕以来历经五主的曹魏政权灭亡。而后的太康元年(280)三月,晋军逼近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主孙皓投降。孙吴政权自大帝孙权以来四世而亡。在三国终焉历史剧情中,灭亡曹魏、孙吴两国,开创全新的晋王朝,一统天下,使《三国志》的时代最终落下帷幕者,正是武帝司马炎。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丙寅(十七日),文武百官、匈奴南单于、四夷使者等数万人于洛阳南郊列席而坐,在精心营造的郊坛之上,向天帝告知魏晋禅让的仪式正式举行。其后,晋武帝入洛阳宫,登太极殿,发布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书。

太康元年(280)五月庚寅(四日),接见亡国之君孙皓的仪式于太极前殿盛大举行。在文武百官、外国使节、国子学学生等众人的注视下,孙皓以头部涂泥,双手反缚于后的姿态登上太极前殿,向武帝司马炎行稽颡之礼[1]

晋武帝司马炎像 (出处: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完成这两项大业,并在此盛大仪式中担任主角的晋武帝,作为皇帝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理所当然之事。事实上,在接见孙皓仪式举行后四个月——太康元年(280)九月,群臣纷纷上书请求行封禅之典。不过,由于武帝的推辞,封禅最终未能实现。所谓封禅,即在泰山(在今山东省)及位于其山麓的梁父,分别向天地之神告知海内太平的祀典。晋武帝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举行过封禅。可以说,能够封禅的都是皇帝中的佼佼者,对自己所立功业非常自信,而大臣们也会强烈劝进,希望举行封禅大典。又,接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后,编纂于唐代的正史《晋书》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执笔撰写了司马懿《宣帝纪》、司马炎《武帝纪》及《陆机传》《王羲之传》末尾的史论。对于武帝司马炎,李世民评价其“有帝王之量焉”。如此说来,晋武帝司马炎被人们视为与实际封禅诸帝相比肩的伟大帝王。但不可否认的是,倘若将司马炎与同样号为武帝的西汉刘彻相比较[2] ,他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后者。那么,个中原因何在呢?对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个方面,武帝司马炎两大功绩之一的魏晋革命——即事实上的王朝篡夺,是自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两代三人苦心经营的产物。司马炎登场之际,这份功业已经万事俱备,他本人不过是将之最终实行而已。打个比方,司马炎就好像是摘取逐渐成熟、即将落下的果实。这一点与西晋政权所推翻的曹魏政权的成立过程很类似。汉末建安年间(196—220),曹操实际掌权,其所构建的魏王国孕育了之后的曹魏帝国。曹操死后,世子曹丕(魏文帝)进行了汉魏禅让革命,即帝位,开创曹魏王朝。换言之,如果将曹魏与西晋人物相互对比,那么曹操对应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而曹丕对应司马炎。此外,《晋书》的首卷并非《武帝纪》,而是司马懿的《宣帝纪》,卷二为司马师、司马昭的《景帝纪》《文帝纪》,卷三才是《武帝纪》。从这一事实也能够明了,司马炎并非西晋王朝事实上的开创者。

另一大功绩,也就是平定孙吴,完成统一大业,这的确是晋武帝的功业。不过,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时代潮流,尽管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群雄纷纷割据,天下四分五裂,然而随着各地军阀渐次淘汰,汉魏革命后东汉政权正式灭亡,表面上呈现出三国鼎立、天下一分为三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反而能够看到三国归一、天下一统的潜流。随后,这股时代暗流不断涌动,晋武帝也正凭此完成了统一。根据宫崎市定对三国国力的推定,魏、蜀、吴之间的比例为6∶2∶1。总体说来,吴、蜀两国需要占据军事要地并结为同盟,才能够勉强与曹魏对抗。而随着景元四年(263)

蜀国灭亡,这种平衡已然被打破。此外,吴国所凭恃的核心防御线是长江扬子江)。长江上游的蜀地(今四川省)被纳入曹魏版图后,又为西晋所继承。从军事战略而言,这对吴国产生了巨大威胁。再加上孙吴政权从大帝孙权统治后期开始逐渐自我崩溃,尤其在有名的暴君孙皓的治下,这种自我崩溃不断加速。至晋军大举攻入之际,孙吴政权已经病入膏肓。结果,在对晋军稍作抵抗之后,吴主孙皓随即投降,晋武帝很轻松地完成了平吴大业。(www.xing528.com)

如上所见,在晋武帝统治前期完成的诸多功业与其自身所起到的作用之间,存在某种落差。晋武帝谦逊地推辞群臣的封禅请求,就如实反映了这种落差。而在第一个方面的基础上,造成对晋武帝评价较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与其统治后期的状况有关,也就是下文的第二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晋武帝统一天下后,随即改变了以往的谦虚心态,而代之以骄傲自满、怠于政事,沉溺于后宫的宴乐之中。对此,人们经常引用一个经典故事:晋武帝的后宫人数多至近万人,宠爱的嫔妃不知其数。晋武帝每日对临幸哪位爱妃犹豫不决,便乘上羊车,随羊车所往设宴留宿。相应的,后宫嫔妃将羊喜好的竹叶插在门头、盐水撒于门前,争相诱使武帝所乘的羊车前来。这的确是个荒诞非凡的故事。晋武帝沉迷后宫、倦于政事的堕落状态,催生了朝廷高官们竞相奢侈的颓废风潮,对政治则漫不经心。结果便是引起外戚、宗室骨肉相残的内乱——八王之乱,同时也促使以内徙非汉民族与汉人流民为主体的人群推翻西晋王朝,发生永嘉之乱,使得西晋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并且,西晋王朝的灭亡不仅意味着一个王朝的崩溃,还意味着经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三国鼎立,至晋武帝时期实现了再统一的魏晋国家体制的崩溃。之后,尽管晋王朝在江南再度复兴(东晋),但北方中原地区进入了极为不安定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统一的再度实现,只能等到近三百年后的南北朝时代末期——公元589年,隋文帝平陈。可以说,尽管晋武帝司马炎没有直接造成西晋王朝的灭亡,但他仍然是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

司马氏简谱

这本小书,首先将追溯司马氏开创晋朝、平吴统一的经过,即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上升过程,其后则叙述西晋王朝政治恶化、走向灭亡的经过,即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四位皇帝的衰亡过程。若以天下统一的太康元年(280)作为顶点,那么在此之前为《三国志》的时代,在此之后则为后《三国志》的时代。年代起自司马懿针对曹爽发动兵变成功,掌握曹魏实权的嘉平元年(249),终于都城洛阳陷落、怀帝被俘,西晋王朝实质宣告灭亡的永嘉五年(311),两者距离太康元年差不多都在三十年左右。基于以上内容,本书试图重新切近帝室司马氏一族,尤其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真实面像,并尝试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再评价。

注释

[1] 屈膝下跪磕头的礼仪。

[2] 刘彻的谥号为孝武皇帝,通称武帝。司马炎谥号则为武皇帝,严格来说两者存在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