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裂缝的观点来讲,表面裂缝危害较小,而贯穿性裂缝危害很大,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重点是控制混凝土贯穿裂缝的开展,常采用的控制裂缝开展的基本方法有如下三种。
1)放的方法
所谓放的方法,即减小约束体与被约束体之间的相互制约,设置永久性伸缩缝的方法,也就是将超长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分成若干段,以期释放大部分热量和变形,减小约束应力。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为55 m,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为45 m,全现浇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为30 m。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将设置永久性的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开展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伸缩缝间距一般为30~40 m,个别规定为10~20 m。
2)抗的方法
所谓抗的方法,即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通过减小约束体与被约束体之间的相对温差、改善钢筋的配置、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等,来抵抗温度收缩变形和约束应力。
3)放、抗结合的方法
放、抗结合的方法,又可分为后浇带法、跳仓法和水平分层间歇法等方法。
(1)后浇带法(www.xing528.com)
后浇带法是指现浇整体混凝土的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临时性温度变形缝、收缩变形缝的方法。该缝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保留一定的时间,再用混凝土填筑密实后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在施工期间设置作为临时伸缩缝的后浇带,将结构分成若干段,可有效地削减温度收缩应力;在施工的后期,再将若干段浇筑成整体,以承受约束应力。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后浇带的间距一般为20~30 m,后浇带宽为1.0 m左右,混凝土浇筑30~40 d后用混凝土封闭。
(2)跳仓法
跳仓法,即将整个结构按垂直施工缝分段,间隔一段,浇筑一段(图8.3),经过不少于5 d的间歇后再浇筑成整体。如果条件许可,间歇时间可适当延长。采用此法时,每段的长度应尽可能地与施工缝结合起来,以有效减小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
在施工后期,在跳仓部分浇筑混凝土,将这若干段浇筑成整体,再承受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的温差和收缩。先浇与后浇混凝土两部分的温差和收缩应力叠加后应小于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这就是利用跳仓法控制裂缝的目的。
图8.3 跳仓施工法施工浇筑示意图
(3)水平分层间歇法
水平分层间歇法,即以减少混凝土浇筑厚度的方法来增加散热机会,减小混凝土温度的上升,并使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分布均匀。此法的实质是:当水化热大部分是从上层表面散热时,可以分为几个薄层进行浇筑。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水平分层厚度一般可控制在0.6~2.0 m,相邻两浇筑层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以既能散发大量热量,又不引起较大的约束应力为准,一般以5~7 d为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