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选择
深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护结构可概括为桩锚(或墙锚)体系和桩(墙)+内支撑两大类,将其特点归纳于表2.6。
表2.6 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的比较
深圳星河中心基坑工程属于特大型超深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其支护体系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影响,故种类众多,且必须结合止水措施综合考虑。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仅有上层滞水及潜水,且水位在地面下5~6 m,储水不甚丰富,设计采用基坑内外明排的方式进行。
基坑四周的支护设计:基坑东侧紧邻金中环商务大厦,为了避免破坏相邻建筑物的锚(杆)索结构,基坑东侧不能采用锚索体系;为配合西侧地铁口的微小变形要求,设计采用双排咬合桩+内支撑结构;基坑西侧距运行中的地铁4号线仅5 m,且地铁4号出入口已在建筑红线范围之内,地铁口建筑基础位于基坑坑底以上,致使基坑西侧不能采用桩锚或墙锚支护体系,否则支护变形满足不了地铁变形控制要求,设计采用单排人工挖孔咬合桩及两排旋喷桩+内支撑结构;基坑南侧和基坑北侧为道路和建筑物,北侧虽紧邻地铁1号线及5号地铁出入口,但与基坑尚有一定距离,尤其在深度方向可以采用锚索,故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基坑南北侧采用桩锚结构(图2.38)。
图2.38 深圳星河中心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此外,根据勘察报告的抽水试验结果,基坑范围的地下水以上层滞水和潜水为主,地下水位在基坑坑底以上。由于基坑施工期间处于雨水季节,地下水将随着降水量的大小而变化,水位会远高于勘察时的水位,考虑基坑支护变形的要求,尤其是地铁口微小变形的控制,设计采用基坑四周帷幕止水,增加渗流路径,同时减少因降水引起的周边地面沉降,避免引起支护较大变形及周围环境的不均匀沉降,影响营运地铁的安全及导致周边高层建筑、市政道路及管线开裂,影响其正常使用,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表2.7 深圳星河中心基坑工程的支护桩型
基坑西侧支护(4号地铁口):采用钻孔咬合桩(如表2.7所示),素混凝土桩(C15)与钢筋混凝土桩(C30)交错搭接。西侧临4号地铁口西北角一带,因地下室结构与地铁结构距离太近,采用在地铁支护体植筋成墙的方式,将支撑撑到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墙上,避免支撑体系直接支撑在地铁上一层结构上。
基坑北侧支护(5号地铁口):采用钻孔灌注桩(如表2.7所示),桩芯混凝土强度为C30,基坑北侧采用桩锚支护,角点处增加角撑,采用4道预应力锚索,锚索钻孔倾角为15°,锚索长20 m,锁定力为200~250 kN,成孔直径为150 mm。
基坑东侧支护:基坑东侧临金中环商务大厦段采用人工挖孔咬合桩(如表2.7所示),此段单独设置旋喷止水帷幕;基坑东侧金中环基坑以外部分采用钻孔桩支护,桩间旋喷止水。
基坑南侧支护:采用钻孔灌注桩(如表2.7所示),桩芯混凝土强度为C30,基坑南侧采用桩锚支护,角点处增加角撑,采用4道预应力锚索,锚索钻孔倾角为15°,锚索长27 m,锁定力为350~400 kN,成孔直径为150 mm。
2)基坑工程的内支撑体系
基坑东西两侧的内支撑体系设四榀、三层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由68根支撑柱。内支撑主梁截面:第一层、第二层1.1 m×0.8 m,第三层1.2 m×1 m;连梁截面:0.6 m×0.8 m;支撑腰梁截面:0.6 m×1.2 m;冠梁截面:1.2 m×0.8 m。混凝土支撑梁总长度约6 000 m,总方量约5 000 m3。
支撑柱截面:28根为钢构(400 mm×400 mm)外包ϕ800钢筋混凝土,15根ϕ800人工挖孔桩立柱,25根钢构,支撑柱锚入地下室底板下约5 m。
支撑主梁梁底和结构楼面距离分别为:第一层支撑主梁梁底距离负一层楼面850 mm;第二层支撑主梁梁底距离负二层楼面1 300 mm;第三层支撑主梁梁底距离负三层楼面450 mm(图2.39、图2.40)。
(www.xing528.com)
图2.39 星河中心基坑工程护壁支护体系
图2.40 星河中心基坑工程支撑结构体系
3)地下水的处理
鉴于深圳星河中心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重要性,为保证双侧紧邻地铁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基坑周边采用钻孔灌注咬合桩、人工挖孔咬合桩及钻孔灌注排桩、化学注浆、深层水泥搅拌桩等进行支护、止水,并在坑内外设置集水坑或排水明沟。钻孔咬合桩的素混凝土桩与钢筋混凝土桩均嵌入坑底5 m以上。土方开挖时,在坑内适当位置设集水坑,在开挖的同时放入抽水泵抽水,并随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加深集水坑的深度。开挖时,坑顶设一道排水明沟并进行硬化,一方面排出积水,另一方面阻断外界水流进入坑内。开挖到底时,在坑底设一道排水明沟,在基坑角点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集水坑,以利于坑内积水抽排。底板浇筑及集水坑底板、后浇带、支撑柱处洞口封堵时,应注意积水抽排及止水措施的落实。
4)咬合桩施工
咬合桩形成止水帷幕原理:成桩后,桩与桩之间互相咬合,使先后成桩的混凝土凝结成整体,形成能够共同受力的、致密的支护体系和止水帷幕。
(1)钻孔咬合桩
钻孔咬合桩使用素混凝土桩(A桩)和钢筋混凝土桩(B桩)两种桩型,通过应用混凝土超缓凝(超过60 h)技术使先后成桩的混凝土凝结成整体。
布桩形式采用A桩和B桩间隔布置,即A1→A2→B1→A3→B2→A4→B3……(图2.41)。B1桩必须在A1和A2桩混凝土初凝前施工(即在28~43 h内),才能保证钢套管顺利拔出;A桩从成桩浇筑混凝土到B桩拔套管最长时间为单根A桩成桩时间51 h,因此可以要求A桩缓凝时间达到51 h以上。
施工顺序:每施工2根超缓凝素混凝土A桩后,立即在2根超缓凝A桩之间施工钢筋混凝土B桩,以此循环作业。B桩成孔后,一边浇筑混凝土一边拔钢套管。为避免两侧A桩混凝土向B桩涌入,A桩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4±2)cm。深圳星河中心钻孔咬合桩的技术指标如表2.8所示。
图2.41 钻孔咬合桩布置图
表2.8 深圳星河中心钻孔咬合桩的技术指标
(2)人工挖孔咬合桩
挖孔咬合桩采用间隔开挖,即先施工A桩,待全部的A桩浇灌混凝土完成后,再开挖B桩。A、B桩均为钢筋混凝土桩,仅配筋不同(图2.42)。搭接部分施工时,用风镐凿开,这部分制作护壁混凝土,与桩身同时浇灌混凝土。
图2.42 人工挖孔咬合桩布置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