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安石雕艺术:绘画影响下的明显绘画性

惠安石雕艺术:绘画影响下的明显绘画性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绘画以其艺术观念影响石雕,因而石雕具有明显的绘画性。惠安石雕艺术依附于丧葬、宗教、建筑装饰和工艺装饰的需要,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惠安石雕与中国绘画作品一样呈现出崇高、庄严、壮丽、典雅、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惠安石雕雕刻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类似工笔画的分染,有微弱立体感,基本上似绘画的平面效果。

惠安石雕艺术:绘画影响下的明显绘画性

绘画以其艺术观念影响石雕,因而石雕具有明显的绘画性。惠安石雕艺术依附于丧葬、宗教、建筑装饰和工艺装饰的需要,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都影响着艺术作品。惠安石雕与中国绘画作品一样呈现出崇高、庄严、壮丽、典雅、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

(一)线条与韵律

惠安石雕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像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炼加工而成。惠安石雕雕刻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类似工笔画的分染,有微弱立体感,基本上似绘画的平面效果。惠安石雕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像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石雕。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因此,我们要用中国画的审美目光去看待惠安石雕,才能有所收益,才能感受到惠安石雕的宏伟和壮观。

(二)彩绘与理想(www.xing528.com)

我国雕塑从彩陶时期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如汉唐陶俑和大同上下华严寺、双林寺等很多石窟寺院造像有过彩绘的痕迹,还有如祠堂寺庙、塔、桥及民居的庭院、抱鼓石、石狮等石雕,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如今依然可以看到或黑或红、或蓝或黄等色彩痕迹。彩绘丰富了石料本身的色彩,加强了的艺术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赋予石雕和建筑更多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理想。

(三)写意与传神

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中国绘画趋向写意。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画家就开始注重对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形”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唐代美术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的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写意理论和实践发展。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形成“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使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情感宣泄。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度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惠安石雕正是借用了“以形写神、以神写意”观念,把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八宝、博古及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形成中国特有的“写意”石雕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