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历史源远流长,久负“中华一绝”的盛名,距今约有1600多年的历史。我们认为惠安石雕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艺术,由于中心文化力量在地方领域的主导作用,惠安石雕艺术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中原文化色彩,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洗练,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取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南派风采。惠安石雕于国内外享有盛誉,与河北曲阳石雕并称为“南有惠安,北有曲阳”。2002年,国家文化部评授惠安为“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授惠安为“中国石雕之都”,2005年惠安石雕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经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推荐,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授惠安为“世界石雕之都”。
晋代时期惠安石雕主要出现在陵墓、佛寺雕刻中。据《惠安县文物志》记载,在泉州古墓中,现在可见到最早的石雕是东晋时期被破坏的一无名氏墓和晋安郡王林禄墓。晋代晋安郡王林禄之墓位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上。林禄是河南人,晋“永嘉之乱”时随晋元帝南渡,敕守晋安郡,期间带来了先进的中原石雕技艺。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将军墓在县北十三都龙头岭,有石三簇,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诸峰盘旋,形势特异。”但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遭到严重破坏,石坊、翁仲、石兽、望柱等均毁坏不存。直到1983年,其海内外裔子孙陆续重新墓圹封堆、墓庭,恢复石牌坊、石雕翁仲和镇墓兽,全面恢复旧貌。现在看到的是1980年重修的样子,石雕造型大方、朴实,工艺手法上偏简约概括、修长秀美,线条柔和。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发达,石雕艺术迈入新阶段,陵墓石雕得到高度发展,出现石狮、石马、马夫、双翼兽、华表、碑石等内容。石窟艺术造型从北魏清瘦俊秀的风格逐渐向盛唐过度,人物造型体态出现“矮胖、宽肩、隆胸”的特点。现惠安境内有不少唐至五代时期的石雕遗址,其中王潮墓前石雕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王潮墓的主人是唐朝河南人王信臣,曾先后被授予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掌闽期间,勤政兴学,罢役款税,公冶伟卓卒后封秦国公”,葬于惠安螺阳镇盘龙村凤旗山东麓。其墓有400平方米,墓前立有5对石翁仲(文官、武将、石羊、石马、石虎各1对)。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王潮墓前石雕还包括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造型淳朴、线条简单清晰、结构比例夸张但合理。
据有关史料记载,惠安雕艺还来源于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张悃率部队驻扎镇守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边陲期间,其部下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石雕技艺,在惠安一带得到广泛传播,从青山一带向惠安全境不断扩大范围。惠安石雕的萌芽期为自东晋至明代,历时约1000多年,这个时期惠安境内已查到的现存石雕,内容多以石将军、石马、石狮为主,且以王潮墓石雕为典型代表,这些石雕遗物对研究惠安石雕艺术的萌芽期有重要的价值。
据惠安考古发现,在宋时期的墓葬中,再也没出现过像“王潮墓”这种规模的墓葬石雕,如黄宗旦墓、仙公山古墓中,只有一些随葬物品,完全没有守墓石雕的影子。这时期石雕的功用从纪念性趋向于民用,桥、塔、寺等石雕作品陆续出现。这是由于宋室偏安江南,对外贸易成为一股热潮,自从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后,对外贸易热潮促进泉州造桥热的兴起。惠安三面临海、比邻泉州港的优越条件,致当地广修桥梁津渡。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惠安古代石桥有44座,其中宋建17座,元建4座,明建6座,清建9座,年代不明的有8座。
在宋建17座古桥中,以北宋建造的洛阳桥最为著名。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兴建的第一座梁式海上大石桥——洛阳桥,长有“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两侧共用500个石雕扶栏,是古代惠安石雕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原先桥上有28只望柱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以及镇守桥头的石将军等雕像,至今仅剩石将军雕像、月亮女神雕像、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刻,和一些石塔、石亭、望柱石狮等遗物。其中,万安桥碑石的点睛之作,在于栏杆、石塔上的石雕和石翁仲的刻画。石塔的浮雕图案刻工细腻,有精雕细刻亦有简化抽象,佛像浮雕精致绝伦,座莲花浮雕的线条简练精辟;石栏上的石雕造型小巧玲珑,主要用于建筑装饰,起点缀作用;石翁仲造型清新洒脱、比例结构合理协调,这些石雕刻画工整细致、柔美秀丽,造型趋向写实。宋代福州人林之奇曾记载洛阳桥上有惠安历史上第一头含珠狮子,这说明了惠安石雕技术在全国已达到领先水平。
自宋以来,惠安石匠还参与了安平桥、晋江安海龙山寺、泉州东西塔等著名桥梁、寺庙和石塔的建筑雕刻。现存于洛阳镇石船村的三尊老君岩造像、惠安螺阳镇盘龙村的“石笋”,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以及螺城镇科山寺及其摩岩石刻,均为南宋时期的石雕作品,粗犷、流畅的造型风格,饱蘸了古代中原文化艺术的气韵。至元代,惠安石雕进一步发展,内容逐渐丰富,造型日趋精美,桥梁、寺庙、亭塔工程络绎出现。元至正(1341~1367年)年间修建的泉州沙格宫及其附属石雕作品,张坂镇獭窟村、县城平山寺的石塔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典范。另有泉州开元寺内的一只石狮,为元代印度教的遗物,身姿矫健,嘴巴宽长,毛发短而卷,爪子锋利有劲,亦为半蹲状,神态鲜活,娇憨可掬。宋元时期的石雕艺术风格整体上表现为细腻隽永,线条洒脱流畅,人物造型细致、端庄,与同一时期的中原石雕艺术风格开始出现分道扬镳的发展趋势。
明代以后,随着泉州地区对外贸易地位的日益低落,造桥事业就停滞下来。惠安石雕从原来作为桥梁、亭塔的建筑构建,重新转向墓葬、寺庙古建和民居祠堂发展。明朝时在朝廷为官的惠安人较多,据《泉州古代科举》记载,这阶段泉州共有进士662名,文科进士595名、武进士66名。其中,惠安县占48名,文进士44名、武进士4名。加之官僚墓葬制度的松懈,流行起厚葬,各种牌坊、墓葬石雕品随之发展。明伊斯兰教墓的云月图、几何图形、伊斯兰经文开始出现在惠安石雕中。
洛阳桥守桥介士
集美鳌园新中国成立题材石雕
明清时期惠安石雕由清新洒脱转向精雕细琢,石狮、牌坊和龙柱都是这个年代的主要代表。如泉州安海寺内的一对灰绿岩透雕大龙住,整体造型流畅飘逸,扇形鳞片匀称叠拼,腿趾头刚劲有力,气势十足,鹿角呈祥、龙须飘然,虎眼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态;建于清末民初的台湾龙山寺的翻天覆地龙柱也是南派龙柱的珍品,为铜铸而成;还有台北霞海隍城庙的石狮,都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石狮工艺风格,其特点就是在工艺上注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神韵洋溢的美感。这一时期是石雕艺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也是惠安石雕发展的成熟时期,南派石雕开始脱离北派传统,自立门户,与其并驾齐驱。这个时期的惠安石雕艺术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动态和生态美;艺术特征上突出纤巧精细、婉约精美的视觉效果,形制崇严、雕工精致,造型上带有明显的装饰性韵味,标志着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准。
康熙年间崇武镇峰前的雕刻名匠李周(族谱作“李洲”),是惠安石雕的一位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学过绘画,擅长把绘画意境和石雕雕刻结合,展现出石雕作品的写实与神韵。他把“北狮”改成摇头摆尾站立、胸披彩带、足抱彩球、雌雄两狮左右顾盼、相互呼应、雄狮口中含滚珠、雌狮前爪抚戏幼狮,从此成为“南狮”的典型模式,形成与“北狮”不同的表现形态、处理方式、艺术风格。惠安的石狮雕刻,自李周起表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既滑稽又和善可亲的表情,成为南派雕刻的代表性风格。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技法,即利用细钢钎琢出黑白装饰纹样(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青石影雕”)。李周雕刻了许多石雕精品,有福州于山法雨堂前的“李氏蟠龙柱”,福州万寿桥的石柱、18拳头狮、石栏板,台江“南郡会馆”的龙柱等。可以说,李周是惠安(南派)青石石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对后来的惠安石雕艺术起到极大的影响。
清代前期惠安石雕界还有一位杰出的艺人:李木生。他善于雕刻石狮等民间传统动物,据称福州西湖开化寺门前一对青石雕的带子戏球狮,就是他的作品。(www.xing528.com)
继李周之后,惠安石雕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纤巧、精细、神奇、流利的艺术效果。石雕作品讲求强烈的动感和不凡的气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如现存于晋江安海龙山寺、安溪文庙的龙柱,头足伸展非常夸张,既生动又活泼可爱,被称为“雄冠八闽”的代表作品。
自清光绪年(公元1875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石雕艺术风格,从以往追求“形式”转向体现“神似”,重“立意”而“传神”,力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由于当时惠安石雕艺术的兴盛,石雕工匠开始由泉州流寓于全国各地,参加各地侨眷住房及寺庙建筑雕刻,这个阶段的石雕艺术作品多为建筑装饰品。明朝惠安石雕继续唐宋的简洁、疏朗的造型风格,但没有唐朝的力度和宋代的雅致。清代建筑石雕则在明朝的基础上精工雕琢,注重局部的精雕细琢。鸦片战争改变了惠安石雕的发展基地,惠安工匠陆续到厦门一带经营石雕,当时石店就有30多家,从业人员高达200余个,主要从事墓料生产,并通过海上贸易面向东南亚等国家出口,厦门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商阜。在对外开放期间,惠安石雕工匠也借鉴不少海外先进技术设备,如采用了“荷兰石”磨平石面,大大提高了惠安石雕的效率。
泉州开元寺西塔
清末民国初年的惠安石雕已名扬全国。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惠安蒋国衡、蒋镗主持建造的福建仙游东城门外石牌坊,坊通高16米,面宽8米,仿木建筑,顶端中为日照火炬,左右为双龙朝天,两旁彩革翠飞。坊顶之下递分为三层,上层正中嵌着“玉音”碑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中层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横匾,其下为三组浮雕历史人物,两旁置设两座玲珑精巧的小坊亭,精雕忠、孝、廉、节人物像,四柱精刻浮雕牡丹花卉;下层是建坊者的题名匾。匾下的飞龙拱座,绣镶匾缘,缀刻舞凤、金鳌、麒麟、文狮、莲花等图案;4根方形的坊柱磨光直角,以石栏环护。该石牌坊是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号称“古建之花”。蒋国衡、蒋镗皆是清末惠安石雕名匠,蒋镗的主要作品还有晋江陈林村“四不像”壁堵浮雕;厦门海沧清礁慈济宫圆雕龙柱和著名的“施公案故事”石坊雕刻等。(但又有一说法,据《仙游县志》载:“清代仙游县富商陈天高父子,因捐建仙游金石书院受清廷褒扬。清道光五年(1825年),奉旨建坊,历时30年竣工。建坊石匠多是石雕名匠郭怀的徒弟。”)
光绪年间,福州著名雕刻店铺“蒋源成”第三代传人蒋仁文(文子)参加在颐和园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以雕刻镂花石鼓椅及圆桌夺得“石雕之冠”,名闻天下。
蒋仁文(约1875~1930年),俗名文子,祖籍惠安县峰前乡(今崇武镇)。他的石艺在光绪末年崭露头角,雕刻了许多精美的作品,成为当时备受青睐的艺术品。民国初年,孙中山逝世,经当时福建省省长林森推荐,蒋仁文被特邀到南京专门主持中山陵的石雕工艺设计及雕制。在中山陵建筑群中,由蒋仁文等人雕制的作品有石狮、华表、金鱼缸、青石鼎和光化亭等。这些石雕作品精美异常,时人评价“中国能工巧匠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蒋仁文雕刻的《醒狮》,雕刻技巧圆润丰满,形象生动逼真,体现了中华民族像醒狮一般怒吼于世界的民族精神。这件《醒狮》作品,至今还被人们所称颂,蒋仁文因此还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除中山陵之外,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一根合龙柱,也是蒋仁文杰作。此外,福州地区也留有他的几件石雕珍品,如白塔寺回廊中镂空透雕的龙柱和连江青芝寺的石佛,福州鼓山灵源洞石壁所刻的线雕神光祖师像(该像为名画家李霞所画,由蒋仁文雕刻)。这些著名的石雕作品,奠定了蒋仁文在近代福建乃至中国石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0年重建的台北龙山寺,是惠安石、木雕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北派的龙柱大多是穿云破雾从天而降,头下尾上,是为天龙。而台北龙山寺的龙柱却是头上尾下,似乎正从东海腾空而起直上九天,是为海龙。这种“翻天覆地龙”全国仅发现三对,是南派龙柱的珍品。台湾日本总督府、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厦门南普陀等均以采用惠安石雕为荣,可见惠安雕艺影响之深。惠安雕艺作品又是闽台一家、文化同源的有力佐证。
台北万华龙山寺的建筑雕刻中,有不少浮雕、透雕、沉雕类装饰雕刻,有取材自神话故事中的亭阁楼台和作战人马的方形窗,雕镂龙、鹤、蝙蝠等吉祥物的多角形透雕花窗,以及雕有《应龙献瑞》、《双龙抢球》图纹的石鼓等。民国时期惠安石雕在原先基础上更加成熟化,不仅体现在艺术风格更精致、纤巧,在营销上也更商业化、产业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石雕成为这个时期惠安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在遵循自身规律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海外艺术理论和创作技法的影响,开始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的刻画,精雕细琢,技艺突飞猛进。这个时候以龙柱、石狮和历史人物雕刻为代表的惠安青石雕遍布海内外,如惠安工匠制作的南京中山陵高大华表,以及光华亭八角金鱼池等装饰浮雕,因雕工精巧、形神兼备而名扬海内外。
80年代中期,惠安许多石雕厂家,都增置电钻机、手提小切割机、电锤钻(冲击钻)、风凿子(气动雕琢机,鸭嘴型合金钢钎)、手提电动磨石机和小型金刚石刀片切割机等机具。1986年,还运用了惠安龙山石雕研究所制造的小型雕刻机和原用于玉雕制作的机械,雕制精致小巧的石雕工艺品和微型雕品。1986~1988年间,辋川“明光”、螺城“磊丽”、张坂“金龙”等私营、合资石板材加工企业先后采用由惠安洛阳农机厂与福建省机械研究所于1984年联合研制的成套小型石板材机械生产石板材。
90年代以后,惠安石雕产业链已相当成熟,发展为惠安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畅销港澳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其中日本出口额占接近一半。这阶段的惠安石雕已从原来建筑配件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实现了艺术产业化的全面提升,开始流水线生产,部分石雕企业尝试产业定位的转型,从石雕服务的功能和对象方面着手,从传统民居和寺庙向现代园林景观和城市雕塑方面转型。
当代惠安石雕以纪念性雕刻工程居多,如新中国成立后蒋瑞生在杭州美术学院雕刻的《木兰从军》高浮雕。60年代的集美鳌园和北京人民大会堂,80年代的毛主席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妈祖雕像和厦门郑成功像等,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艺人的心血。其中,集美鳌园更是集古代历史题材、中国革命史与新中国建设史于一体,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视为惠安石雕艺术大观园。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联营、个体等形式的雕刻企业在惠安境内迅速发展,石材石雕发展成为惠安县五大支柱产业之首,石雕从原来作为建筑配件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从当今惠安境内各大小石材石雕厂以及惠安商人承包的工程建筑石雕中,可以看出当代惠安石雕表现出三个特点:在市场营销上,从东南亚和日本向全球化发展;在应用类型上,从传统的民居和寺庙建筑向现代园林建筑和城市雕塑的多元化发展;在造型风格上,实现了艺术产业化的全面提升,使传统艺术纹样造型与现代流行艺术造型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形成多彩纷呈的艺术面貌。
自2000年开始,为促进石雕行业的发展,惠安县在逢双年,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石雕节;逢单年则举办本县的传统石雕大赛。通过进行作品展览、学术研讨,开拓视野,广泛吸收国内外大型石雕的创作经验,从而迅速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惠安石雕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既继承了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又与时俱进,发展了许多现代、后现代雕塑艺术品。目前,惠安石雕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对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出口业务不断扩大,国内许多城市都有惠安石雕的身影。
现存福州于山法语堂前康熙年间李周青石透雕龙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