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指人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上的特点,即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特点。这些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又称遗传素质。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干部素质、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医生素质。这是个人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是通过个人的经历获得的。综合起来说,人的素质是指先天素质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
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是什么关系?先天素质是形成个人基本品质的前提,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人经历,是先天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后天形成的素质,一般指人的个性、性格、意志、毅力、兴趣、风度、气质等。(www.xing528.com)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有些学者翻阅许多资料,做过多方考证,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有一位权威人士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据查,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只提到“提高民族素质”,并未出现“素质教育”这一概念。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只提到“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未出现“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中央文件第一次出现素质教育这一名词,是199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原文如下:“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很明显,这是针对德育工作说的,不是针对“应试教育”说的。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多次指出,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而“应试教育”最早见于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原文是“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对立面的素质教育,是《纲要》印发以后出现的。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个概念出现后,我国教育报刊几乎每天都在批判“应试教育”,都在高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宣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权威人士分析,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经过了两个阶段:1985~1994年,为素质教育的酝酿准备阶段;1994~1998年,为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为什么这样划分?酝酿准备阶段之所以从1985年算起,是因为这一年的5月27日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第一句话就提到“提高民族素质”,最后一句话是“把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尽管全文井未出现素质教育这个名词,但中央文件从头到尾如此强调提高民族素质则是第一次。因此,把这一年作为素质教育酝酿准备阶段的第一年是有道理的。起步阶段之所以从1994年算起,是因为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纲要》,中国大张旗鼓地宣传素质教育,是在《纲要》发布以后,尽管《纲要》也未出现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