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及目标

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及目标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管理概念反映了教育中各种管理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这一界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实施教育管理的依据。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即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目前社会上存在反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二)教育管理特点教育管理作为一般管理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一般管理的一些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权变性、双边性、复杂性和多价值摄入性等。

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及目标

教育管理概念反映了教育中各种管理一般的、本质的特征。通过对其特点的揭示,会让我们对教育管理这一活动有更加准确、系统、全面的理解。

(一)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这一界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实施教育管理的依据。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相应的科学管理原理,通过对教育系统实施计划、组织、调控等一系列的连续活动,达到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管理具有目的性,管理是围绕着某一个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管理的结果是要实现这个共同目标,它区别于无目的的休闲活动和各有打算的自由活动。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即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既然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那么什么是教育呢?关于教育的概念,教育学中有明确的界定。教育(Education)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与教养、教学并用时”。这些界定表明无论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都是影响人的活动。自教育产生以来,这种活动给无数的学生带来了知识、技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完善了他们的人生。但是教育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造成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和学习

目前社会上存在反教育行为。教育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事业,这个事业应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应该产生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现实中的一些教育行为与此背道而驰。顾明远教授把它称为“反教育行为”,并且列举了五种反教育行为:①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②用暴力对待“后进生”;③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④在学习中提倡竞争;⑤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

关于教育,进一步的理解是:教育=希望,教育=美好希望,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授非常重要,但是他们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更多内在性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有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具有深层的生活激情,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与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当学生早上醒来时,他期盼来到学校;当他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时,他们期盼坐在教室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知道学习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当他们有了问题时,他们知道学习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知道教育会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众所周知,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自我价值高的时候,情绪稳定、行为成熟、有信心、肯冒险、有干劲、积极面对生活,对学习与工作充满信心;反之,意志消沉、自卑、紧张、焦虑、多疑、多虑,消极面对生活,处处从负面去猜测、去行事。

管理的真谛是让学生们的价值感得以实现。教育给了学生们希望与价值感后,还必须让他们实现希望、释放自己的价值,否则教育的希望、教育的真谛就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反教育行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没有做好,没有设法让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感得以实现。顾明远教授倡导:“反教育就是一种坏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阵地,更要坚决与之斗争。”[5]所以,教育管理应该体现教育带给学生们的希望与价值感,应该让学生的希望得以实现,让他们的价值感得以释放。

人才成长的复杂性及长周期性等特点反映到教育管理上来,那就是在确立目标时,既要满足国家当前的需求,又要预测人才的长远需要,同时要考虑人才的个性发展;从组织管理过程来说,不仅要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职能,还要认真协调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从评价管理绩效来说,既要考虑到人的成果可量化性,又要考虑到人的行为的模糊性,要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管理形式来说,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知识的掌握具有日积月累的特点,因此一般不采用集中突出、分散指标、学习比赛等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包括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活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活动。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推行教育法令,拟定教育规章,编制教育计划,审核、分配教育经费,建立、健全与改进各级教育行政组织,任用、培养教育人员,视察、指导和考评所属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的工作,处理各项教育工作上的问题等。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定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管理,教学、教研和科研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保卫、总务、财务、图书、仪器管理,编制管理和管理机构对自身的管理,等等。

(二)教育管理特点

教育管理作为一般管理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一般管理的一些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权变性、双边性、复杂性和多价值摄入性等。

1.教育管理的权变性

在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众多因素中,有系统性因素,也有随机性因素(也称偶发性因素)。

系统性因素是指在教育工作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具有稳定性。例如,领导者的水平及能力,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生来源,学校建筑设计,等等。这类因素可以提前预测它的出现,也可以据此事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类因素虽然比较容易发现,却不易解决。例如,学生课间时上卫生间拥挤,原因是学校空间狭小。此原因很容易被发现,但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

随机性因素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偶然出现的因素,具有不稳定性。例如,由于某种原因这堂课换了一个条件不好、外面又有喧闹声的教室,导致这堂课教学质量不佳。这类因素虽然不像系统性因素那样难以解决,但它们有时不易被发现;也难以预测它的出现,难以事先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再如,某位教师讲话不慎,伤害了某位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由于这是随机的讲话,事后教师忘记了,不知道该学生学习下降的原因。

两类因素的存在使得教育管理中既有规范性管理,又有权变性管理。例如,编班、安排课程、考评教学工作量等都属于规范性管理。这些工作如何做,事先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对于非规范性管理,如何处理因随机性因素造成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权变性,即权宜应变之义。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最佳”管理方法和措施。美国组织心理学专家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认为:“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管理策略在所有时候对所有员工都管用。”要善于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改造。孔茨等强调“有效的管理总是随机制宜的或因情况而异的管理”。(www.xing528.com)

在教育管理中,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作为唯一有思维活动的生命,更有许多变化的不确定性,可能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句话、一种行为就会对学生产生莫大影响。另外,即使已经有了管理规则,也会因非理性因素而出现随机事件。因此教育管理具有很强的权变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和领导措施。

2.教育管理的双边性

管理的定义表明,任何管理活动均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运动中实现的。孔茨等认为,管理是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等认为,管理是涉及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这两位管理学者对管理的界定表明,管理对象虽然也包括物,但主要是人,管理主要是在人—人的双边关系系统中实现的。可以说,任何管理活动都具有双边性,这决定了教育管理也有双边性。

就一般管理而言,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实施影响,使他们按照预定目标去行动,改变自己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者对他们的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服从指挥,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带着主观认识去接受命令。被管理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对命令的服从感、责任感、成就欲等对管理者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可以使上级管理者或同级人员增强信心,正确对待面临的困难,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消极的影响会使人们丧失信心,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影响活动。

教育管理不仅具有双边性,而且较其他一些管理活动,教育管理的双边性更加突出,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教育管理活动的双边性又有其特殊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例如,怎么做是启发性教学,什么行为是因材施教,等等。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责任心等,很难通过教师的某种行为去判定,也很难预定教师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将持有什么心态、形成什么行为。这种情况下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与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主任等,以及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与作为管理者的教师等,他们之间的相互运动,尤其是其积极的运动对实现教育目标、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显得格外重要。

3.教育管理的复杂性

学校是教育组织中最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涉及很多人员及其相互关系。从学校内部来说,有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从外部来说,有家长、亲戚、社区成员,其中,家长是一个庞大的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群体。这些人员之间又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从学校本身来说,也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点。

首先,学校中的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属于被管理者,又属于管理者,他们每年、每学期、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色中变换。这种变换不同于其他组织中的角色变化,其他组织的人员是在成人中进行角色变换,而教师作为被管理者时面对的是成人,但是他们作为管理者时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职业人的角色出现,他们肩负教书育人、培育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他们被社会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

其次,学校中的学生是青少年中小学阶段是他们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期,他们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生理上处于急剧增长时期,心理上也存在诸多矛盾。他们渴望独立,但是又不具备独立的条件;喜欢标新立异,这种心理使一些学生出现叛逆性;有时很温顺,有时又很冲动;有时很开放,有时又很封闭,尤其是对成年人封闭。

最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来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按照我国的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5年。这表明,学生每3~6年就要变动自己的学习地方,对于学校来说,每年都要迎来一批新学生同时也要送走一批毕业学生。在迎来学生的同时,也迎来了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所以,学校是人员、社会关系变化极大的组织,属于走动式管理。

中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家长是他们的监护人。所以,中小学管理不仅仅要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家长。而家长这个群体是具有不完全组织性的群体,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规则等。可控性系统的条件之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面对家长这个群体的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

上述人员及组织本身的特点表明教育组织具有复杂性,对于这种组织的管理也具有复杂性,其管理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4.教育管理的多价值摄入性

教育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中的管理人员经常要对工作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与决定,许多判断与决定属于价值选择问题,而不属于是非对错问题。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不仅要进行事实判断,还要进行大量的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着眼于事物的客观发展状态,旨在描述和反映事物的性质、功能和变化。事实判断就是要原本地再现客观事实,清除以主体为转移的成分,清除主体的需要和干扰等;价值判断从主观意志、需要和意愿出发,旨在估量和评价事物对人的需求的影响。价值判断则要以主体自身需要作为评价的依据,其内容自然不能排除主体,理所当然地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标性追求。价值判断要以对事实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使主观力求与客观相符合。

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教育教学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活动不常碰见的价值问题。学校是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中心。而这些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他价值方面的问题,常常反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使得教育者必须时常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然后选择理性的、自然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事实判断层面。例如,从事实角度判断这个学生的确从事学习活动有较大难度,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能这么说,而是要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肯定其学习的可能性。再有,教育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是校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对话,是彼此感情的交流,通过灵魂与情感的碰撞生成鲜活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达成教育目的。教师理解什么、如何理解、理解谁?这些都建立在他们主观判断上,属于价值层面的问题。所以,教育工作充满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

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表明,教育管理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包括很多价值判断问题。教育管理的这一特点要求管理者要随时依赖个人的道德观对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价值判断。要以对事实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意义,可以说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是价值判断的参照。

教育管理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由于有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的是西方管理理论的演进、教育管理实践的探索和教育管理研究的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