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艺术理论:艺术的旅行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艺术理论:艺术的旅行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制历史虽寥寥数年,却不难看出它的跨学科性早有端倪。与此同时,美学、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也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多有重叠,因此该学科的边界本就不清晰。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构建植根于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中,具备跨学科性是历史的必然。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艺术理论:艺术的旅行

自1983年国务院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以来,在1990年、1997年两次的目录调整中,都未出现艺术学理论的身影,它的前身——艺术学学科则一直处于文学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的位置。直到在2011年的第三次目录修改中,才成为新增列的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拥有了可以独自发展的学科体系[2],而日前教育部于2020年8月27日刚刚发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则展示了国家对于交叉专业建设的鼓励,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视野。

关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制历史虽寥寥数年,却不难看出它的跨学科性早有端倪。一方面这是因为其与相关亲缘学科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虽然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相关架构和理论根源均来自欧美体系,但我国艺术门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远甚于西方,艺术学学科与文学学科所经历的依存—发展—独立—交叉的过程,不仅代表着艺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学科框架中地位的进一步强化,还意味着艺术与文学一直以来形成的纽带关系得以重新定义,是独立而不割裂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学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也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多有重叠,因此该学科的边界本就不清晰。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构建植根于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中,具备跨学科性是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艺术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西方思潮的影响配合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文化艺术生产的现代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艺术史论的研究方向转变与艺术理论的研究内容拓展。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主义思潮、80年代和9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思潮、90年代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兴起,艺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创作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上,也表现在创作观念的转变和拓展上。进入21世纪后,仰仗现代科技的发展,不论是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还是综合性的电影戏剧等艺术,都产生了创作与形态上的新变化,传播媒介与生产工艺的进步越发推动我国艺术学理论学科走向开放的坦途。在这些学术思潮的裹挟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与理论早已在不同时期介入到了具体的艺术门类中,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成立不久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无法拒绝相邻学科相关理论的渗透和方法论的影响。(www.xing528.com)

综上,正如张晓刚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跨学科性的总结,他认为这一特性一方面存在于动态的艺术批评实践过程中,具体呈现为艺术学研究范式的跨学科性,如格式塔心理学、原型说、符号学、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等;另一方面则存在于艺术学学理逻辑的结构分析中,具体呈现为艺术学逻辑建构过程的跨学科性,艺术学不仅具备跨门类艺术和门类艺术学的综合特征,艺术结构所承载的复杂成分也几乎映射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