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恒生成的混沌:艺术的旅行

永恒生成的混沌:艺术的旅行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象征与辩证的相互对抗纠缠下,“混沌”的愚蠢变为“混沌”的生成,以中国式“混沌”的智慧,朗西埃最终达到了去伦理化的历史化操作。笔者想用徐冰《蜻蜓之眼》中的一个片段解释这种“混沌”。“图像-句子”也由此完成了象征与辩证的圆融,既撕扯着两极,又走向“混沌”的合一。朗西埃的理论对话得以爆发,全靠这种“无尺度”的“混沌”。

永恒生成的混沌:艺术的旅行

这一“混沌”是永恒的,因为朗西埃绝不向“共识”妥协。这需要我们重思朗西埃对戈达尔的两次评价。在《不道德的寓言:戈达尔、电影、故事(历史)》中,朗西埃赞同对《电影史》的解读,盛赞了戈达尔的辩证手法。可到了《图像的命运》中,朗西埃显然对戈达尔是不满意的。他批评戈达尔制造了新的神秘,而这种新的神秘使得原本的辩证力量滑向了新象征主义的阵营。这是值得担心的吗?其实“图像-句子”这一概念,如《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的箴言早就预言了彼此的滑动。在这种象征与辩证的相互对抗纠缠下,“混沌”的愚蠢变为“混沌”的生成,以中国式“混沌”的智慧,朗西埃最终达到了去伦理化的历史化操作。

笔者想用徐冰《蜻蜓之眼》中的一个片段解释这种“混沌”。影片中,整容后的蜻蜓改名潇潇在网络上进行直播,而柯凡无意中找到了她。笔者要分析的影像就从这里展开。首先徐冰用画中画的方式叠加了两个画面:虎牙女主播的直播画面与盯着电脑屏幕的男子的画面。这里的“图像-句子”首先是象征式的。虎牙女主播的画面与盯着屏幕的男子的画面,与潇潇和柯凡两个句子,成为一种共同体。我们已经不再关心,画面中到底是不是柯凡与潇潇。在那一刻,他们共同呈现。他们之间的相连,是象征式的。来自监控视频的图像们摆脱了他们原本的存在,彼此相连,进入意义的共同体中,同书关于柯凡与潇潇的故事。但同时这又是“辩证”的,图像不断让我们从“象征”的秩序中醒来,屏幕上飞过的蓝色柯凡的言语,还有女主播的声画错位,都向我们明证着象征逻辑的崩塌。这些来自真实监控的模糊形象在电影中,从未统一。它们在进入这一象征的共同体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反抗着它。模糊,看似成功地掩盖了存在的“歧感”,但最终成为劈开神秘共现的巨斧。可见与不可见,由对立走向统一。“图像-句子”也由此完成了象征与辩证的圆融,既撕扯着两极,又走向“混沌”的合一。

在这张“混沌”铺开的网中,万物的言说被包裹在内,一切艺术的形式、政治美学、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众声喧哗。朗西埃的理论对话得以爆发,全靠这种“无尺度”的“混沌”。它让一切言说,让一切成为可能,让“混沌”生成持久的“扰动”,让“新的”永远在“旧的”之上高歌。

至此,本次工作的所有目标都已完成。在精神分析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在朗西埃电影理论的不可见处,勾连起了可见的“混沌”之网。让他的理论话语,自行言说,让精神分析理论与朗西埃展开对话。让我们以一种阐释学的视角,重新理解了朗西埃是如何在他的“感性”的核心下,完成对电影的一系列操作的。

或者说,朗西埃当然受到了整个法国理论思想的滋养,同时他也在拒斥这种滋养。他拒绝进入“哲学王”[20]的行列,他要与“穷人们”[21]站在一起。同时,他也为自己书写了自己的“歧感”。以保证他的理论的生成。一种“扰动”替代了“共识”,朗西埃企图以一己之力,扭转一种“共识”的知识的转向,扭转“伦理”的理论转向。

我们应该汲取朗西埃的养分,但同时也要防止落入理论的迷宫。我们应当看到,即使朗西埃以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审美革命的可能。但他的理论仍是无法真正撼动已有的政治共同体。他“永远不要忘记阶级革命”的理想,无非是从现实“移置”进理论的领域,象征性地完成。如此,他必须通过支持“占领”活动,以完成对其理想的实现,完成其欲望的满足。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麦茨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开始写下的话“为了成为一个电影理论家,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再爱电影”[22]。我们无法割舍对这个世界的爱,所以只得在这永恒的创伤下无休止地言说。

【注释】

[1]在拉康影响下,阿尔都塞提出了结构主义阅读法——“症候阅读法”,并以此审视马克思的著作。《读〈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方法指导下,对马克思经典文本展开的重读工作。该方法将文本表达方式看作思想的内在症候,提倡在特定的认识论的支持下,通过对症候的揭示以通达“不可见”的思想。

[2]杨乔喻.朗西埃眼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2):5-15,157.

[3]这是一种精神弑父,或者说象征性弑父,朗西埃通过“弑父”,即对阿尔都塞理论展开批判,企图与阿尔都塞划清界限,以确立自己的理论合法性。参见:李三达.阿尔都塞的杀妻与被弑[J].读书,2014(1):91-96.

[4]精神分析术语,这里指因惧怕被阉割而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使得主体不敢反抗“父法”。

[5]通过“否认”这一行为,主体完成了一种“低位缝合”。

[6]RANCIÈRE J. Only in the Form of Rupture: An Interview with Jacques Rancière[M]. London: Verso, 2012: 271.

[7]在文章中朗西埃批评了巴迪欧对柏拉图主义操作,分析了巴迪欧的超柏拉图主义逻辑。其中,朗西埃提出“柏拉图主义只有作为柏拉图主义和反柏拉图主义的身份时,才有价值”。参见:朗西埃.美学中的不满[M].蓝江,李三达,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81-82.

[8]朗西埃在政治伦理转向前提下,提出的一种政治现实。指在伦理转向的前提下,无限正义因缺少其他正义的标准,而使自身变为一种恐怖。参见:朗西埃.美学中的不满[M].蓝江,李三达,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130.(www.xing528.com)

[9]朗西埃.审美无意识[M].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1.

[10]朗西埃.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J].杨尚鸿,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2):5.

[11]DELEUZE G. Cinema 2: The Time-Image[M].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89: 33.

[12]朗西埃.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J].杨尚鸿,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2):7-8.

[13]朗西埃.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J].杨尚鸿,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2):11.

[14]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5]朗西埃.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J].杨尚鸿,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2):5.

[16]朗西埃.审美无意识[M].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3.

[17]RANCIÈRE J. Film Fables[M]. New York: Bloomsbury, 2016: 171.

[18]朗西埃.历史的形象[M].蓝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9.

[19]朗西埃.图像的命运[M].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7-78.

[20]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学王是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朗西埃在其《哲学家与他的穷人们》一书中则着重批判了柏拉图的这一观点。

[21]朗西埃在《哲学家与他的穷人们》一书提出的概念,具体指政治上没有权力的人,是不可见、不可说、不可闻的部分。

[22]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