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的旅行:拓展艺术研究的交叉视野

艺术的旅行:拓展艺术研究的交叉视野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此,微观和宏观、个性与共性等关联就不再是一个物理问题,转而引发更深层的人文思考——在相信真实存在物具备不确定性的心理作用下,完成根植于人文发展的“揣测”。

艺术的旅行:拓展艺术研究的交叉视野

1.多元“揣测”的艺术本体研究

不由自主,本文研究视野从艺术与量子关系带来的艺术创作思考转至思想的相关呈现形式,即艺术研究,这也是本文探讨艺术与量子关系的最终目标。艺术与科学,正如薛定谔之猫的生与死问题,生死本无常,倘若我们不研究猫而研究站在盒子外面的观望者,则会发现很可能观望者虽然身处盒子之外却还在努力证明自己在盒子中的话语权。如此,微观和宏观、个性与共性等关联就不再是一个物理问题,转而引发更深层的人文思考——在相信真实存在物(艺术的场域、媒介)具备不确定性的心理作用下,完成根植于人文发展的“揣测”。尤其在当下媒介不断变革的时代,亚媒介不断影响人们生活的现状,艺术媒介被网络化、视听化与技术化,都显示出“揣测”与一种被称为媒介现象学的理解路径对应的研究趋向。

物理学家称,“我们对自己预期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之间的不匹配感到快乐。这种激动永远都不会消失”[17]。媒介研究者则指出,“如果在媒介表面没有察觉到移动、转移、困扰,那么媒介主体就看起来似乎十分平静,而正是这种内在的平静使得亚媒介空间变得特别值得揣测”[18]。如今,艺术从岩壁上的非理性涂抹逐渐演变并显现为多元化网络视听、科技制造幻象等表征,艺术媒介、创作观念、生产与传播等心理和行为因素也逐渐形成某种纠缠态。从“平静”的亚媒介引发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关注的那一刻起,其“激动”的原因实际上指向我们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要选择相信的质疑,对当下媒介/亚媒介真实性的重塑或可借由网络视听艺术(短视频、网络影视等)编码(code)/解码(decode)实现。比如李子柒自媒体美食短视频,网民的质疑多倾向于是否为团队拍摄,甚至那双干农活的手是不是李子柒本人的,等等,这些看似媒介现象的源头实则指向短视频制作本体,此时媒介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边界不攻自破,人们对“不匹配”的快乐逐渐变成媒介化生存的常态,有意识沉浸和参与其中的纠缠快感更令人乐此不疲。

由此,对艺术研究尤其是本体研究拓展而言,学界在借用量子等自然科学理论之前,需考量艺术本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尤其是媒介、技术与受众对艺术的影响性,当整体生态位形成积极和常态的场域化之后,自然科学的引入或将开拓研究视野——基于媒介、技术与受众等要素的艺术本体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视野的建构与可“揣测”的研究快感,正如波与粒子的状态,我们研究的那些“外界”因素(波)看似与艺术本体无关,但“外界”早已流动的、波样的侵入内核,最终呈现出的艺术本体(粒子)势必将它们涵盖其中。

2.基于相干性本质的人文思考

艺术的人文思考不可避免涉及哲学层次,薛定谔曾对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理论做如下评述,“并不像你们有时听说的那样,康德把时间理念化地深入思考被爱因斯坦认为是荒诞不羁的,相反,爱因斯坦在他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9]。诚然,物理之“玄”与哲学之“玄”的同构,皆可以艺术形式外化。比如上文所举案例吴作人画中蕴含的阴阳两极概念,卡普拉(Fritjof Capra)著作《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1975)等,均展示出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卡普拉撰写该著作的初衷源自“科学不需要神秘主义,神秘主义不需要科学,但是人需要两者”。这一思考,促使学界避免落入单学科思维窠臼的同时,亦表明一种相干性,哲学也好,科学也罢,打开盒子之前的未知被打开盒子之后的塌缩所消解,若干种可能性转为一种本征态,即包含了人文意识、人生观人性、量子等科学/哲学指向的思想产物,艺术的人文思考则是其进一步延伸的结果。(www.xing528.com)

面向未来,伴随不确定的、相干的、纠缠的上述想象认知的拓展,在艺术研究领域很可能给学界带来如下三重思考趋向。

第一,延续“整体—细节—整体”的思路,回归最基础的“简谐运动”(SHM,Simple Harmonic Motion)。回归思路与艺术的宏大理论在当下想要走某种碎片化的中间路线相契合,当我们在纷繁、交叉的视域中酣畅淋漓地获得快感之后,如何面对艺术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创作好内容、激发新思考理应成为艺术研究应坚守的内核。

第二,注重研究交叉性的同时,应把握自然科学与艺术研究之间的度。对于纯粹人文学科研究者而言,自然科学带来的诸多概念、想象性的思维共鸣,会带来意料之外的研究欣喜。而量子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也不断刺激和促发想要将其引入艺术研究的研究者更深层的探索。但笔者认为,就相干性来看,虽然研究思路存在叠态,但鉴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等因素,将导致认知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形成与科学、艺术、哲学都无关的异化。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变异的发酵速度又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比如现在的科幻可能是未来的科学,正如海森堡的名言:“科学是从信仰开始的,或者说是从幻想开始的。”因此,突破艺术研究潜在的蠡测和单一性,将科学幻想与艺术幻想并置,既是趋势,也是需求。

第三,基于由艺术引发的一切物性、联系与幻象,更为理性地面对我们自己,也就是增强研究对人本身的关注。量子物理“与其说是一部微观世界编年史,倒不如说写的是人,那些推动了微观世界认知的人”[20]人类对量子与艺术思考的源起指向未知,而对未知的探讨又会带来更大的未知领域,这本身就是量子式的,马修·费舍尔(Matthew Fisher)所认为的人类很可能是潜在量子计算机[21]的观点或将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