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文本形态:媒介演进中的丰富旅程

艺术文本形态:媒介演进中的丰富旅程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正是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因媒介自身这个时段的超稳定性,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艺术创作形态、文本形态和传播形态。每个阶段都丰富着人类艺术的文本形态。艺术文本中,故事进一步丰富,作品结构多样化,艺术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进一步得以确立。中国唐代出现的雕版印刷标志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机械媒介的出现为艺术开辟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艺术文本形态:媒介演进中的丰富旅程

创作媒介是最初介入艺术的媒介,人类创造艺术之初,主要是以自然物或人自身构成的声音、色彩、语言、表情及肢体动作来作为创作媒介的。这些创作媒介多是人力所及的,即依靠原始物质材料和原始人自身的材料作为创作媒介。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所能运用的创作媒介十分稀少,这也导致原始艺术创作媒介的单调特征。单调的创作媒介注定其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的单一。传播媒介的单一直接导致艺术信息传播范围的狭窄,原始艺术主要围绕宗教仪式、战争、狩猎、交易、人口迁徙等活动途径依靠人自身的移动进行传播。艺术信息对人自身的移动有着极强的依附性。

人类利用媒介创作艺术形成创作媒介,利用创作媒介实现自己的构思形成文本媒介,进而让文本媒介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进入受众的视野,这是艺术利用媒介实现自身价值的三大步骤。以自然物和人自身构成的创作媒介、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漫长的时间。但正是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因媒介自身这个时段的超稳定性,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艺术创作形态、文本形态和传播形态。直至印刷技术的发明,艺术才逐渐改变了媒介的单一属性,丰富的艺术文本形态才得以逐步出现。

人类媒介的演进大约经历了六大阶段:第一是口传阶段,第二是文字阶段,第三是印刷阶段,第四是机械阶段,第五是电子阶段,第六是互联网阶段。每个阶段都丰富着人类艺术的文本形态。

在口传阶段,以人类自身的口头语言、自然物和图画符号等代表性媒介为主。艺术的创作主体多为业余身份,如口传艺人、刻画者、歌舞者、演奏者。艺术的传播主体多为原始部族成员、游吟诗人和说唱者等,艺术的接受主体多是原始部族成员。这个阶段,社会分工不明显,没有专业创作者和传播者,艺术以自娱自乐以及与宗教仪式相关的活动形式出现。艺术的文本形态多为人类借大脑记忆和口头表达所产生的俗语、传说、故事、神话史诗,人类借自然物质媒介所涂刻的绘画、雕塑等,人类借人声、简单的自然物击打或吹拨及肢体所创作的音乐、舞蹈等。

在文字阶段,人类借助文字以及承载信息的物质材料记录艺术信息。掌握文字媒介技能的专业创作者以及由此引发的个性化艺术出现。艺术的创作主体多为较专业的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等。艺术的传播主体多为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等艺术创作者及政府或民间组织。艺术的接受主体除了普通的社会成员外,由于阅读成为可能,所以针对艺术的特殊爱好者开始出现,艺术批评也日渐兴起。艺术的文本形态多为传说、故事、神话、史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文本中,故事进一步丰富,作品结构多样化,艺术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进一步得以确立。

文字是一种理性符号,可以较准确地记录与表述事物,能使先前的口传遗产保留下来,人类文明有了可靠的媒介辨识机制。文字成为一种技能,需要学习方能掌握,较专门的艺术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开始出现。文字因其理性特点,使原先模糊的事物逐步清晰和明确,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形式的精确化,社会分工开始明显,专业作家和艺术家涌现,传播主体多样化,受众也开始分化。文字的出现一方面使文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使艺术有了理性记录的依据,如乐谱、舞谱、书谱、画谱、剧本等,文学和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被确立下来,避免了口传时代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在文学得到发展和传播的同时,也推进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一方面,文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使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文学也需要艺术进行传播,如以图画、戏剧、歌舞等形式对文学故事进行再阐释或再演绎的现象大量涌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文本形态。

印刷时代的开启,使人类文明之光熠熠生辉。印刷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能力大大加强,大面积的复制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发达。印刷技术的出现激活了人类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中国唐代出现的雕版印刷标志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1967年,陕西西安西郊张家坡西安造纸网厂工地唐墓出土的雕版印刷物刻印于704—751年间,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印刷物。北宋的毕昇于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1440—1448年间,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标志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诞生。印刷技术作为一种专门技术,把人类从口传、手抄、手工刻画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其强大的“复制”特征而让艺术的文本形态成果由“一”变“多”,人类文学艺术的生产量和受众面激增。

在印刷时代,创作主体发生了较大分化,掌握文字媒介技能的专业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扩大。在传播主体方面,除了艺术家之外,大量的专业传播机构开始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行业。就接受主体而言,由于印刷术强大的复制力和传播力,艺术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受众群,针对大众的传播已不可避免。所以印刷技术直接开辟了大众艺术和艺术产业化的时代,预示着艺术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在艺术的文本形态方面,故事进一步丰富,作品结构多样化日益显著,艺术文本的确定性加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影响力扩大。

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英国兴起,机器大工业生产日渐替代了人力生产。工业革命预示着人类的媒介技术即将开启机械阶段。1839年,法国布景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与其妻弟基卢克斯研制成功基于此种方法的照相机。相机越过了人对所画对象的手工描摹,可以直接以机械方式捕获图像,标志着机械媒介的诞生。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了发声机器,通过在特定介质上刻槽,再通过手摇曲柄产生机械振动在受话机上发声。这种做法标志着机器可以直接捕获声音,也标志着机械媒介能力的提升。(www.xing528.com)

机械媒介的出现大大解放了人力,进一步加强了媒介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和自由度。机械媒介的出现为艺术开辟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就传播主体而言,传播机构类型更加多样,专业管理机构开始出现,传播结构更加丰富。就接受主体而言,在印刷术催生的艺术大众化的基础上,大众对于艺术的参与成为可能;在照相机、留声机等机械媒介涌现之后,极大地唤起了大众对于艺术的兴趣,艺术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机械媒介时代,创作主体的类型大大增加,分工也更加明确,艺术的跨媒介表达日渐兴起,也催生了大量新型艺术文本的出现。

电力的发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指出:“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electrictechnology)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1]“美国技术史家托马斯·P.修斯(Thomas P. Hughes)曾对1880—1930年间电力的发明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修斯提出,除了照明给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和街头巷尾创造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电力还为现代媒介——无论是彼时的印刷报刊还是今天的互联网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电力出现之后,1896年,英国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顾问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重做了赫兹的实验,并借此实验发现了电子。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技术电子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电子媒介的出现。

电子媒介因其动力特征引发的“速度”和“储存”能力的飞跃从根本上加强了媒介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和自由度。电子媒介为人类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找到了超越机械媒介的更加“自由”的技术依据。而就传播主体而言,传播机构类型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大众日益走向传播领域。就接受主体而言,受众的参与机遇倍增,“互动”成为时代语言。电子媒介的出现也使艺术创作主体的力量大大增强,创作分工日益明确,也大大推动了更多艺术文本形态的产生。当艺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并传播时,艺术文本摆脱了物质材料的束缚,进入更加自由的空间。

如果说在人工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是单向的、有限的接触,那么到了机械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面因机械技术的介入而成为多向的、无限的接触。如果机械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尚且不够自由的话,那么在电子时代,人类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十分自由。自由是人类生命意志最为本质的追求,现代电子技术为人类追求自由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电子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介技术也进入全新的时代。新媒介将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为人类的自由追求创造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令人惊奇的是,媒介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飞跃,这个标志便是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并日渐被作为民用。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和BBN公司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阿帕网(ARPA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1995年4月30日,NSFnet宣布停运,Internet的骨干网已覆盖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互联网的发明和民用,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真正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是人类媒介史上的奇迹。互联网也开辟了艺术媒介的融合时代,不仅以其互联机制改变了传播结构,加快了传播速度,而且使各类传统媒介有机会重现生机。无数以传统媒介形式出现的艺术文本,都因互联网的出现而重放光芒。

在互联网时代,艺术的创作主体开始倍增,艺术的文本形态开始大大超越传统媒介,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特点,与传统艺术文本形态大相径庭的形态开始涌现,大众日益担当起艺术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艺术的接受因便捷的“互动”机制而出现了勃兴状态。艺术因媒介的自由度而生发出体现在创作、形态、传播、接受等众多领域的高度自由特质。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已开始推动艺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媒介的这种“尺度”不断改变着人类创造文明、传播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媒介也为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创造了一种新的“尺度”。在艺术领域也是一样,媒介技术每进一步,艺术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文本也都将随着媒介“尺度”作用的发挥而出现众多新的形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众多新的艺术思潮,都与因媒介技术的飞速演进而导致的新的艺术文本形态的出现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