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英文单词是medium,意谓媒体、媒介、中间物。“媒”在汉语中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介是让信息得以储存并传播从而让信息能够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流通的介质,是承载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载体。
艺术家借助特定的媒介进行创作,如音乐家借助声音构成具备乐音特征的声符,画家借助颜料构成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舞蹈家借助人的肢体构成富有节奏的动作和姿态,戏剧家借助人的动作(含语言和肢体)叙述故事,等等。每门艺术的创作者都需要特定的媒介承载自己所要传达的基本信息,所以媒介也就成为艺术的表达形式,从而体现出艺术对于媒介的高度依赖。由于这些媒介是艺术家从事艺术作品创作时直接运用的建立在物质材料基础上的表达形式,故而可称作创作媒介。
创作媒介位居艺术家的思维和艺术作品之间。艺术家的思维具体体现在对作品的构思上,艺术家依靠这些媒介将其构思结构成特定的艺术作品。当艺术家要把自己喜悦的心情借助声音渗入音乐作品时,声音构成的具备乐音特征的声符就是媒介;当画家要借助颜料描绘一片风景时,颜料构成的线条和色彩就是媒介;当舞蹈家要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叙述故事时,由肢体动作构成的动作符号就是媒介。可见,媒介位于艺术家的思维与其最终创作成的艺术作品之间。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信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及其构思借助媒介被表现为让听众听到、让观众看见的具体的艺术作品,从而完成了创作活动。艺术作品的信息借助特定的构思、采用特定的媒介被艺术家融入艺术作品当中,听众或观众从中感受这种信息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愉悦。
创作媒介首先直接体现为物质材料(颜料、画布、发声物等)以及人的动作和表情。这些事物要成为创作媒介,必须被艺术家用来为构思和表达服务。它们在为艺术家的构思和表达服务的过程中承载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信息,并被艺术家结构为特定形式的艺术作品。其次,艺术家要让这些事物承载自己的主观情感信息,也需要将其符号化,让其借助艺术构思转化成一种能够渗透其主观情感的特殊符号,这种符号形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语言形式,即艺术创作的基本语汇。物质材料及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有形媒介,而被艺术家符号化的艺术语汇则是在有形媒介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抽象媒介,所以艺术创作媒介可再细分为有形媒介和作为艺术语汇的符号化的抽象媒介。
有形媒介的符号化,主要基于这些媒介与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在有形媒介与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习惯基础之上,需要艺术家将其抽象出来才能构成符号化的抽象媒介。例如作曲家运用欢快的节奏和高亢的声音表达人的喜悦之情,用沉缓厚重的节奏表达人的悲痛之情,用剧烈的响动和急促的语言表达人的愤怒之情,都是作曲家通过观察有形媒介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联后得出的认知和抽象的结果。又如中国戏曲舞台的各类表演程式,也是戏曲演员把有形的肢体动作高度凝练使其成为表达特定情感的符号,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抽象媒介。这些认知源于人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习惯,从而让富有自然特征的物质材料及人的动作和表情得以承载人的情感信息,化作艺术语汇,成为符号化的抽象媒介进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被凝结到作品当中。所以要让这些认知转化为艺术语汇成为艺术家构筑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时,也需要艺术家长期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艺术语汇的认知与熟练运用等。艺术家对创作媒介的运用体现为艺术家具体的创作技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形式品格。
当艺术家借助特定的创作媒介创作成一件件艺术作品之时,艺术作品便成为一种独立性很强的事物。这个独立事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情感信息和创作技能,需要受众进一步去理解、欣赏和评价,才能获取其中的信息。当艺术作品成为独立事物被接受之时,它已脱离了艺术家,以独立的身份与受众接触,成为受众接受的对象。
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等接受性活动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的。这个时候,艺术作品就以文本媒介的身份位于艺术家与受众之间,受众通过这个文本媒介来理解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技能。也就是说,文本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媒介。文本媒介是受众理解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创作技能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受众无法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也无法理解艺术家凝注于文本媒介中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基本技能。
此外,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也未停留于作品本身,还会通过艺术作品这个文本媒介进一步理解世界,所以文本媒介也被当作受众认识世界的中介。例如,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除了对《红楼梦》这部作品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外,还要透过《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更进一步理解人性、理解社会,理解远远超过《红楼梦》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之外的事物。这个时候,《红楼梦》就转化为读者与世界之间的文本媒介,转化为读者通过这个文本媒介理解大千世界的凭借物了。
文本媒介是建立在创作媒介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创作媒介的独立存在物。正如音乐作品不同于声符、绘画作品不同于线条和色彩、舞蹈作品不同于人的肢体动作一样,特定的音乐、绘画、舞蹈作品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传达情感、传播信息是创作媒介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媒介基质,致使文本媒介也具备了储存信息、传达信息的属性。受众能够通过艺术作品领悟其中的信息,与其文本媒介的属性是直接相关的。(www.xing528.com)
文本媒介是直接以作品形式呈现的。人类历史上大量不同艺术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是优秀的文本媒介。这些媒介延续了创作媒介的媒介基质,需要进一步延伸到受众当中,以独立的媒介身份继续传播艺术信息。这个时候,传播文本媒介的通道就是本文所言的传播媒介。
文本媒介承接创作媒介,传播媒介承接文本媒介,着力创造让艺术作品与受众接触的机会,对艺术作品进行广泛传播,从而让艺术真正走向自己的归宿,即通过受众的接受发挥着艺术的社会作用。传播媒介首先具备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艺术的文本媒介可以载入其中与受众接触。例如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媒介进行传播、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厅的演奏进行传播、绘画作品通过展览馆的展示进行传播等,这时,印刷媒介、音乐厅、展览馆就作为文本媒介的传播通道承担着传播媒介的功能。
媒介的演进与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相适应。随着人类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强,越来越先进的媒介也被创造出来。这些媒介也及时被艺术所利用,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媒介、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当中。
当口头语言被当作传达信息的先天媒介时,人类将其用作创作媒介,形成语言艺术作品。这些语言艺术作品成型之时,转化为艺术的文本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口传故事,但当口传故事还只能借助人自身的口头语言传播时,口头语言又担负着传播媒介的功能。众多的口传故事借助人类的口传媒介进行人际传播。在文字诞生之前,口传媒介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矿物颜料被当作传达信息的物质媒介时,意味着人类开始有能力借助图符传达信息。当人类最开始利用矿物颜料传达实用信息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矿物颜料也可以传达精神性极强的情感信息。而恰恰是在这个时刻,颜料成为绘画的创作媒介被原始人大量使用,创作出诸如洞穴绘画的大量原始绘画。与口传故事不同的是,口传故事可以借助人类的口传媒介进行人际传播,随着人的移动而传播到其他地方,而每一幅洞穴绘画都是唯一的,洞穴的固定特性不利于洞穴绘画的传播。而只有当布帛、纸张、石头、兽骨、陶器等可携带、可移动的固体书写刻画物成为绘画的载体,即绘画的传播媒介时,才能克服诸如洞穴墙壁的固定性,让绘画得以广泛传播。
在人类传播媒介历史上,复制技术是推动传播效益的关键技术。一件艺术作品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保持其唯一性并在较小的范围内传播,而复制技术则让传播媒介突破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传播的时空限制,让传播效益发生质的飞跃。从本质上而言,复制技术是让事物“由一变多”的技术。例如一件兽骨可以刻画一件原始雕刻作品,众多的兽骨则可让同一幅原始绘画刻出众多的雕刻作品,从而使一幅雕刻作品通过众多的兽骨传播开来。同样的道理,其他传播媒介也可以使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变成多件艺术作品。复制技术的“由一变多”让艺术获得便捷的传播通道,也是艺术的传播媒介最为有效的技术。
造型艺术可以借助复制技术获得便捷的传播通道,但表演艺术则显得较为困难。例如音乐的复制就十分困难,音乐虽然可以借助同一件乐器演奏出众多的音乐作品,但由于录音技术的后起,我们永远也无法准确听到录音技术发明之前人们演奏或歌唱音乐的原声。又如,舞蹈和戏剧的复制也很困难,我们只能通过陶器或其他传播媒介的图像来理解舞蹈和戏剧作品的原貌。这便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获得传播媒介的机遇是不平衡的。这与不同门类艺术的文本媒介有直接关系。当创作媒介诉诸视觉时,文本媒介也诉诸视觉。当文本媒介诉诸视觉时,它所借助的传播媒介也诉诸视觉。而诉诸视觉的媒介因其固体特征而保存了大量视觉艺术,但诉诸听觉的艺术因录音技术的晚进而无法得以延续。所以,创作媒介决定着文本媒介,文本媒介决定着传播媒介。创作媒介、文本媒介、传播媒介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各类媒介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都决定着艺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决定着艺术传播的效益。
但无论如何,艺术天然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艺术的传播特性。也就是说,艺术天然就是要将其信息传达给特定受众的。我们说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涵的感性形式,那么艺术信息的特性首先是情感,其次是感性。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内容,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艺术作品与人的感官直接接触使人所获得的知觉。所以,当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绘画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时,都会使艺术作品的信息借助耳朵和眼睛让人产生知觉,进而作用于人的思维,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