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一词的本义是“看视”。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曾把理论家比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观众。与进入会场的小商贩或参加竞赛的运动员不同,观众是三者中最能够把握全局的人。理论活动的这种最初的视觉性定位,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发展之初便带有的视觉中心主义印记的表现。“古希腊哲学时代以来,视觉在各种感觉中一直享有最高的殊荣。对theoria这一最高贵的心灵活动的描述,其所采用的大部分修辞隐喻都来自视觉领域。……视觉除了为显示智力活动的高层结构提供比拟外,往往被当作各种感知的典范,并因而作为其他种种感觉的论衡标准。”[1]如果我们把关于理论的视觉隐喻进一步延续的话,对理论问题的讨论将会涉及观看主体的出发点、观看活动的方式、观看行为的结果等话题。(www.xing528.com)
简单说,观看主体的出发点指的是观看者的位置,即观看者是站在对象之外,并有意与对象拉开距离,还是身处对象之内,将目光投向对象。前者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轮廓、结构与形态,看到的往往是完整画面般的全景;后者则力求在对象之内观察对象,让目光穿透其肌理和表面,直入内核。观看主体这种内外有别的位置前提,决定了观看活动的不同实现方式:置身事外的观看摄取的是全局,把握的是界限;驻足其中的观看得来的是过程,体验的是内在生长式的穿透感。而就两种观看的不同结果而言,前者看到的是对象的固定形态和完整结局:一个似乎被女巫美杜莎(Medusa)的目光凝固的静态画面,而后者则保留了对象的内部性、局部性和随机应变性。这种流动变化的视觉呈现物与前者相比,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生命的特征。如果在此明确一下,我们上述隐喻的话语语境是艺术活动,那么就可以相对直白地说,艺术理论作为一种对艺术活动的特别审视,由其位置视角和结果来看,也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艺术之外的理论和艺术之中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