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pilgrimage)本义是朝拜圣像,“朝圣之旅”则是指对启迪性灵具备重大意义的旅程,特别是教徒朝拜圣地的活动。“艺术的朝圣之旅”可能是指艺术家将个人对宗教危机的思考融入作品创作中[31],也可能是指对艺术圣地的拜谒[32],或者有关艺术大师、艺术杰作的观摩展览活动[33],甚至是对于经典的临摹[34]。从经典化的角度看,“艺术的朝圣之旅”可以理解为确立经典、宣传经典、学习经典的过程,作为艺术发展的内在机制起作用。艺术经典化既是培育、遴选艺术经典的活动,又是鼓励其他作品向它们看齐的活动。我们可以从经典化的角度看待当下各种排行榜在引导艺术的朝圣之旅所发挥的功能。它们将艺术运营变成一个个“选美”般的事件,为位于排行榜顶端的成功者戴上桂冠,不仅吸引受众对他们顶礼膜拜,而且引导受众努力奋斗的方向,将在线创作变成不断登攀的过程。
上文所说的交往之旅、狂欢之旅和朝圣之旅是相互联系的。在运营层面上,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交往之旅所引导的主要是湖水般相对平等而均质的流动,狂欢之旅所引导的主要是潮水般的聚合与消退,朝圣之旅所引导的主要是登高般的激励与奋斗。它们的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得以实现。例如,以“狂欢”为要旨的艺术节可能安排各种联谊活动、评奖活动,从而使自己蒙上“交往之旅”与“朝圣之旅”的色彩;如果安排明星见面会、新品发布会之类活动,那么,属事化的艺术之旅便和属人化、属物化的艺术之旅彼此渗透。
上述考察拓展了文化和旅游围绕艺术彼此结合的视野,适应了大变局时代从动态的角度把握艺术的需求。如果将“艺术”理解为由创作者、鉴赏者和传播者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艺术界”),那么,“艺术之旅”便是相关人士通过互动培育艺术人才、实现艺术价值、构建艺术联系的过程;如果将“艺术”理解为由艺术手段、艺术内容和艺术本体构成的特殊文化产品(“艺术品”),“艺术之旅”便是上述产品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它们在时间中的运动通常称为“纵向传播”,在空间中的运动通常称为“横向传播”,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运动通常称为“跨文化传播”。如果将“艺术”理解为“艺术界”与“艺术品”彼此整合的过程(“艺术活动”),那么,“艺术之旅”便是上述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通常所说的“艺术系统”是艺术界、艺术品、艺术活动的统称。它以变化为本性,在不同视野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在静态视野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艺术的定位、定居、定义;在动态视野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艺术的越界、迁徙、变化。与静态视野相比,从“艺术之旅”的动态视野出发,我们更有可能适应人类社会大变局、人类艺术大变异的历史条件,使艺术造福于人类。当然,动态视野与静态视野是相辅相成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艺术的特征,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
【注释】
[1]参见:宋代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之二,载《剑南诗稿》卷五十,辑自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656页。
[2]参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引张璪语,辑自明津逮秘书本,第69页。
[3]参见: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十“物色第四十六”,清代黄叔琳辑注,辑自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页。
[4]参见:宋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载《栾城集》卷第二十二,辑自四部丛刊景明嘉靖蜀藩活字本,第200页。
[5]参见:晋代陆机《文赋》,载南北朝萧统编《六臣注文选》卷十七,辑自四部丛刊景宋本,第520页。
[6]参见:元代郝经《陵川集》卷十九“内游”,辑自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0页。
[7]参见: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胡笳十八拍》,载《沧浪集》“沧浪严先生吟卷卷之一”,辑自明正德刻本,第11页。
[8]参见: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精神”,辑自清同治艺苑捃华本,第2页。
[9]参见: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辑自清知不足斋业书本,第6页。
[10]IVEN M. The Movement for Classical Renewal[EB/OL]. (2014-08-30)[2021-10-01]. http://web.archive.org/web/20021211075103/http://www.classicalrenewal.org/manifesto.htm.
[11]余安安.“艺术旅行”中的文化移植和趣味转换:以韩国旅行者剧团《仲夏夜之梦》为例[J].戏剧文学,2015(2):106.
[12]朱宇丹.创造性转化的尝试与思考:王国维西学中用的开创之旅[J].美术大观,2019(6):70-71.
[13]RYAN M L. Introduction[M]//Cyberspace Textualit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14]参见: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辑自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第645页。
[15]陈望衡.审美本体、哲学本体及艺术本体[J].学术月刊,2003(2):5.
[16]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M].李奉栖,张去,胥全文,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www.xing528.com)
[17]韩强.艺术是审美体验的创造活动:关于艺术本体的思考[J].海南师院学报,1991(4):59.
[18]刘启宇.试论“艺象”是艺术本体存在的基本形态[J].武陵学刊,1997(1):35.
[19]夏燕靖.重回艺术本体: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项关键性论题[J].艺术百家,2019(2):37.
[20]邰杰.形式作为艺术本体:创作视角中的艺术形式问题释义[J].人文杂志,2013(10):55.
[21]参见:宋代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七近体诗《子规》注引,辑自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3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92.
[23]BOLTER J D.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M].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25.
[24]GLAZIER L P. Jumping to Occlusions[EB/OL].(2011-02-19)[2021-10-01]. http://epc.buffalo.edu/authors/glazier/essays/occlusions/.
[25]PAUL C. Mapping Transitions: The Topography of Searches[EB/OL].(2009-07-23)[2021-10-01]. http://www.altx.com/mappingtransitions/.
[26]CHILDISH B, THOMSON C. ANTI-ANTI-ART[EB/OL]. (2014-08-06)[2021-10-01]. http://www.stuckism.com/StuckistAntiAntiArt.html.
[27]参见:三国何晏集解《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辑自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43页。
[28]参见:三国何晏集解《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辑自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30页。
[29]黄鸣奋.艺术交往论[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380.
[30]DANET B. Cyberpl@y: Communicating Online[M].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2001: 7-8.
[31]张扬.戴维·洛奇的朝圣之旅:戴维·洛奇的天主教文学创作艺术[J].学习与探索,2015(11):150.
[32]冯建平.山西,艺术朝圣之旅[J].美术与市场,2014(3):3.
[33]李刚,王秀山,周绍川.大匠之门·朝圣之旅:“齐白石艺术成就及中国画发展方向”观摩展作品选[J].荣宝斋,2011(5):112-117.
[34]杨飞云.临摹经典:艺术的朝圣之旅[J].美术大观,2011(1):14-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